动物的显著色彩演化不早于1.4亿年前
。在此之前,大多数动物的体色以柔和的棕色和灰色为主。
色彩的演化并非必然
,是由生态和演化因素塑造的,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导致不同的结果。
鲜艳的色彩通常是一种用于吸引配偶、震慑捕食者或建立等级优势的生存信号。例如,
性选择在色彩演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恐龙化石为早期动物的色彩提供了惊人的证据。例如,近鸟
龙化石中的黑素体(含色素的细胞器)显示,它们曾拥有鲜艳的红色羽毛,这些羽毛可能用于求偶展示或威吓对手。
类似地,1千万年前的一种绿黑相间的蛇的鳞片化石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也利用颜色进行
伪装或传递信号
。
不过,色彩的演化并不总是简单明了的。例如,毒箭蛙的鲜艳色彩(蓝色、黄色或红色)并非用于吸引配偶,而是
一种
警戒信号
,用来警告捕食者它们具有毒性。
但有趣的是,一些与毒箭蛙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虽然同样有毒
,却演化出了
伪装色
,而非警戒色。那么,既
然隐蔽也能威慑捕食者,为何还要演化出显眼的色彩?答案
在于局部的捕食者生态及色彩生成的代价。在某些环境中,捕食者已经学会将明亮色彩与毒性联系起来,此时显眼的颜色反而是一种有效的生
存策略。而在其他情况下,伪装可能更有利。
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二色视觉不同,灵长类(包括人类)演化出了三色视觉,使其能够感知更广泛的色调,包括红色。这一特性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更容易找到成熟的果实,同时也可能在社交互动中发挥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物种感知的色彩并不相同
。例如,人类看到的花朵颜色,与蜜蜂等传粉者所看到的并不一致。蜜蜂能够探测紫外线光谱,它们看到的花纹往往隐藏在人类视野之外,这显示了色彩是如何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态需求进行定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