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科技平权:AI应用大爆发 ·  昨天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科技平权:AI应用大爆发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438星]Lakekeeper:一个用R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wesome-Diffuison-Flo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975星]sturdyc:一款为I/O密 ... ·  2 天前  
江南老曹  ·  中国股市: ... ·  2 天前  
江南老曹  ·  中国股市: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马雅舒女儿惨遭退学,4岁竟连吃饭上厕所都不会:父母的过度保护,不是爱,是害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0-02-19 19:35

正文

对孩子过度的爱,等于裹着蜜糖的毒药。

——鹿妈

文 | 妈队

来源 | 画啦啦少儿美术(ID:hualala61

01

上个月,我去朋友家做客时发现,她的女儿才刚满6岁,居然一口牙早已七扭八歪,很不整齐。

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朋友一家过去太保护孩子了,担心吃太硬的东西会伤害她的乳牙,只让她吃软烂的食物。

就连苹果都不让孩子直接啃着吃,必须榨成果汁喝,结果导致孩子的颌骨发育异常,没有足够的空间长牙了。

其实听到这个原因时,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身边就有好多家长,习惯了去时时刻刻保护孩子:
孩子玩耍时玩具掉了,我们就帮他们捡起来;

逛街时,怕孩子走得太累,直接抱着他们走;

不给孩子使用任何剪刀、小刀之类的生活工具;
......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总会忍不住想去多保护孩子,生怕他们摔倒、磕着、累了。

心想着孩子还小,我们帮帮他们、疼爱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这看似理所应当的保护,往长远来讲,真的是一种正确的爱吗?

02

说真的,这种看似贴心的保护,短期内或许能让孩子远离很多潜在的危险。

但时间一长,它背后隐藏的弊端,必将展露无遗。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为此外界把他们形象地称之为, “直升机父母”。

他们仿佛乘坐着直升机一般,盘旋在孩子头顶,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有丁点儿危险。

国外视频《直升机父母》

而在娱乐圈中,马雅舒无疑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正是中国无数家长的“加强版”缩影。

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磕碰到,马雅舒将家中所有的家具都搬空,一家人只能围坐在地上吃饭。

孩子对市场的海鲜、蔬菜充满好奇,轻轻一摸,马雅舒便如临大敌,担心孩子染上细菌,呵斥着一把将孩子拉走。

连孩子靠近下门口,她都会尖叫着“不行不行!

这样的保护够周到,够细致了吧? 可孩子真的如马雅舒预期般长大了吗?

事实上,快4岁的米娅还穿着尿不湿,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穿裤子、不会自己吃饭......生活自理能力差到被幼儿园退学。

而这一切无疑验证了,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

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注、保护的爸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情感发展。

“直升机育儿”实际上可能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

指导幼儿的一举一动和决定,可能会降低他们自己处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孩子们就像一只即将破壳而出的小鸡,如果我们出于好心去剥开蛋壳,只会让他们从小体质虚弱,终究难以健康长大。

现在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在不久的将来,终究会让他们尝到更多的苦。

03

去年,关于“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怒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备受关注。

王猛,从小成绩名列前茅,北大物理本科毕业,留美硕士。

按理来说,他应该学成归来,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故事却有了180°的大转变。

在2012年,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后,王猛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不再与他们有任何联系,彻底与家决裂了!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而为了向父母拿户口本去更换过期身份证,在家中停留不超过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我们,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啊。 ”别人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猛家却显得格外冷清。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猛父母那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

“从小到大,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一切。

说起这份沉重的爱时,王猛的眼底闪过一丝怨恨。

长期以来,除了学习之外,父母不允许王猛做任何其他的事,甚至社交活动更是能免则免。

后来,成年的王猛去北京、美国求学,父母仍然想尽办法,让亲戚朋友来照顾、监督儿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份长达二十几年的“过度关爱”,在渐渐地压得王猛喘不过气......

最终,他不出意外地成了一个内向、敏感,甚至有严重社交障碍的人。

或许王猛的例子比较极端,但不少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身边的影子。

怕孩子划伤,不让他们用一切工具,结果十几岁的人了,连个苹果都削不好;

怕孩子交到坏朋友,干涉ta的社交,以致长大成人后,仍不知如何正确与人相处

......

到头来,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重新栽培孩子,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头的父母,最终都会作茧自缚。

04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不保护孩子,难道要任凭他们受伤吗?

我绝非这个意思,我明白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独立办事,是担心他们会有危险。

可事实上,孩子看似软弱的外表下,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记得去年,看望移民德国的朋友时,意外发现她年仅10岁的女儿,居然能独自拿着大剪子修理花圃、步行15分钟到隔壁街区买东西。

“你是不是也很惊讶,我怎么会放心让她做这些? ”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

原来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德国法律规定,“6-10岁,孩子要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孩子要修剪草坪”。 于是,朋友开始尝试放手。

虽然一开始也摔破过盘子、打翻了水桶,但孩子在一点点不断变强、变好。

到现在,她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帮父母照看好年幼的弟弟。

所以说,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聪明得多。

只要我们能保证好孩子的安全,让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绝非坏事。

哪怕孩子一开始做得不好,但只要去做,通过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构成最终的完美。

再者说,如果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长大后凭什么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呢?

05

“国学大师”于丹说过: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简而言之,懂得适当放手的父母,方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那才是真正的爱。

  • 让孩子心里“吃苦”,勇于直面挫折

前段时间,邓亚萍分享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10岁那年,她参加河南乒乓省队选拔时落选,父亲并没有用善意的谎言去保护她的自尊心,反而将残忍的事实告诉了她。

巨大的打击并没有让邓亚萍灰心,反而激起了她不服输的心,凭借着这股拼劲儿,越挫越勇,直到进入国家队,赢得奥运冠军。

虽然父亲的果断看似无情、决绝,殊不知,这才是保护孩子最直接、最应该的方式。

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尽早让他们了解现实的处境,才能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才能保持对生活最基本的积极态度。

  • 父母放手的幅度,是孩子飞翔的高度

蔡少芬曾在微博晒出女儿做饭的照片。 图片中,孩子的个头不过比灶台高一点,拿着厨具熟练地炒着菜,最后的卖相还很不错。

可不少人提出质疑: 做饭要用到刀子、火、电什么的,孩子那么小,难道父母都不担心孩子受伤吗?

而蔡少芬则大方回应,说“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 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