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陪老秦去西安转了一圈,在华清池刚好遇见一只眼放绿光的黑猫,像极了《妖猫传》里的那只猫。于是回家赶紧又看了一遍《妖猫传》,今天就把之前写的一篇影评分享给大家。
这个电影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用一个金融段子手的话来说,那就是正视沉没成本,不要让它成为影响现在的理性决策。正是因为人是情感物种,所以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理性的逻辑在生活中实施起来,有时比登天还难。这个电影节就讲述了这么个故事。
用文艺小资的话来说,这个电影讲述的道理,在我看来,就是本文标题:
放下执念,与现实和解。
以下是详细的影评,为了保证大家的观影效果,我会尽量略去细节。
1
总体评价,我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给它五星,然而商业上的表现较差。
电影无论是从画面、情节、内容和精神内核上来看,都对得起襄阳专门耗时六年为拍摄这部片子造了个唐城,也对得起2.5亿的制作成本。
但又一次,成本大制作的片子,票房却并不理想。
《妖猫传》的票房只有5.26亿。
作为对比,晚一周上映的前任三的票房为19.26亿,但制作成本仅为三千万,完全碾压陈凯歌的大制作。
从这个意义上,妖猫传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2
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概括来说,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贯穿电影始终。此恨绵绵无绝期,真也好,假也罢,这“恨”终究要与现实和解,与自己和解。
电影剧情以唐朝安史之乱前夕的盛唐气象为背景,讲述不同角色的男人们对杨贵妃的“爱”,这当中又以白居易为之作长恨歌贯穿始终。
电影内容以一部日记带出的回忆明显地被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讲现实,下部讲历史(电影中的三十年前),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算典型的蒙太奇处理手法。
简单来说,我认为电影讲述的东西包括三点:
一是大背景: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
通过宏大的场景和华美的画面来铺陈唐朝的恢弘盛大,又通过安史之乱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尤其是杨贵妃的死,来映衬盛世景象的陨落。
了解一点历史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入衰的标志性转折事件,电影用一只妖猫在三十年的“报复”之谜,来一步步揭开了这个宏大的时代幕布。
二是小人物:众人对杨贵妃的爱。
唐玄宗的爱,体现的是一种专制蛮横霸权君主占有式的爱。
玄宗用“尸解法”欺骗杨玉环让其带着皇帝的爱被活埋,这其实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一代盛世帝王在叛乱中失去君主权威后的“小人”和“屌丝”面目,极具讽刺性,让人唏嘘不已。
白居易的爱,充满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它更多的是炽热的文人情怀,疯狂的对爱情的向往、歌颂和痴迷,以致于杨贵妃死了三十年,世人都已经忘却了,而唯独白居易还记得。这是一种文艺创作者对创作主题和对象的不能自已的疯狂与深陷。
白龙也就是妖猫的爱,其实是白居易之爱的现实版。
白龙化身一只妖猫,守护杨贵妃的尸体三十年,并不断报复当年活埋杨贵妃的人,可以说爱得炽热爱得深沉,由爱生恨,长恨绵绵。
阿部的爱,这更多就是屌丝的爱备胎的爱。
第一眼见到杨玉环就被美貌惊呆,要“亲口告诉她心中所想”,但最终也随着安史之乱一起化为云烟。不过可贵的是,留下了一本单相思的日记(即影片下半部的叙事情节),可谓是备胎当中的典范,单恋当中的极品。阿部还是一个外国人,心疼他老婆三秒钟(这本日记是他留给老婆唯一的遗物,老婆偷偷看了,想必是心被扎穿)。
最后是杨贵妃自己的爱,充满了宿命般的无奈。
很难说杨贵妃到底爱谁,尤其是从狭义的爱情来定义。自她被选入皇宫那一刻起,爱情就和这个女人没有关系。
阿部的日记里写得很好:
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衰败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
杨玉环早就预料到日后悲剧的历史宿命。在盛世年华时,她是皇帝的心头明珠,是百姓拥戴的万世难得的美人;但在安史之乱中,在皇帝丧失权力落荒而逃时,她又成了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以致于玄宗的军队逼迫皇帝亲手弑妃,才能继续效忠。
但杨玉环也有血有肉,也是普通人。所以她怜悯白龙的身世,希望阿部能在自己临死前告诉她心中的爱慕之意,但这些统统都和爱情没了关系。因为她不是别人,她是王的女人。
整部电影在盛唐转衰的宏大背景下,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在三十年前和现在来回切换,以寻找妖猫“害人”的线索和源头,一幕幕展开众人对杨玉环的爱,以此强烈烘托出杨贵妃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但最终却被活埋的悲情历史命运。
通篇手法可谓以小见大,表面看在写杨贵妃,实际上在写大时代。
在大时代面前,在滚滚历史洪流面前,个体人物的命运,都无法被人为左右。
哪怕是皇帝,也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哪怕是众星捧月万人倾慕的贵妃,也难逃被活埋的悲情结局。这些情节,恰恰烘托出历史的车轮无人能挡的力量。
三是爱与恨:是爱还是恨,是真还是假?
整部影片都在讲各种人物对杨贵妃的“爱”,如前所述的那样。也在追寻杨贵妃的死亡之谜:到底怎么死的?到底有没有死?还在描绘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白居易三十年后还要为杨贵妃写长恨歌。白龙(妖猫)陪在杨贵妃尸体身边三十年,在他们心里,杨贵妃根本就没死,一直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