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
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2日,原标题为《瞭望|营商环境遭遇“三不管”堵点,谁来管,怎么管?》。
◆
啃下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硬骨头,需要把企业服务中政策变动没人管、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事管起来
◆
利好政策分散于多个部门科室,“撒了胡椒面”,企业获得感并不强
◆
企业服务政策性、专业性强,应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为目标完善制度建设,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惠企便民的高效服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元旭 王井怀
政策变动没人管、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这是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遭遇的“三不管”难题。
一旦陷入了“三不管”真空地带,企业办事就容易在“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里来回打转。“三不管”是改善营商环境的死角,也容易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梗阻。
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之时,优化营商环境愈显重要和艰巨。当前各地都在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能否找准着力点最关键。在天津,记者发现了一个“不管局”,此不管非彼不管,而是
瞄准企业痛点,以“一把抓”的探索破解“三不管”。
记者走访发现,
一些“三不管”问题成为影响营商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和堵点。
一是政策变动导致的遗留问题。
阪东机带(天津)有限公司去年建了一座仅80平方米的自用仓库,暂存企业生产原料。由于在建期间天津市推行联合审批改革,项目验收时卡在新环节“图审”上。
该公司安全环境推进部部长刘克丰说,项目名称中有“危化品”字样,按新流程须到第三方做图审,但第三方没有审批危化品资格;而危化品验收部门在危化品条目中又找不到原料的名字。刘克丰三个月里跑了6个部门,电话费超了平时的3倍,仍然没办下来。
多家企业称,近年来我国改革力度加大,政策变动频繁,新旧政策衔接时难免有“真空地带”,企业无所适从。
二是多部门交叉管理领域。
不久前,天津一家企业因为生产调整,需要把一批涂料转移到外地。但由于涂料属于危化品,转运审批涉及的多个部门均怕担责,事情进展缓慢。
采访中,一些企业家直言,在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环节,如果涉及多个部门,往往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进度。
三是政策模糊地带。
今年上半年,泰达智慧城市公司通过政府采购承揽到当地视频监控一类网的建设项目。按规定,公安部门要求专网建设并接入公安视频网,而政法部门要求接入“雪亮工程”网络,如何同时满足两方要求,政策规定仍然模糊。
多家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在新兴领域遇到的最难问题是“无章可循”,这让企业不知所措,“原地不动,企业无法发展;贸然出击,又担心被追责”。
啃下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硬骨头,把企业服务中政策变动没人管、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事管起来,
需要从制度上夯实基础,把之前分散在各部门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统起来。
首先,离不开有权牵头协调平级部门。
去年7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法定机构改革中成立被称为“不管局”的兜底部门——企业服务局,通过赋予联合会诊职能、落实容错免责机制,着力解决“三不管”问题,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无空隙“保姆式”服务。
企业服务局局长李伟华介绍,为了清除部门利益障碍,企业服务局有权对其他部门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年终算总账。“这项政策把改善营商环境与各部门利益直接挂钩,调动部门服务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切实落实容错机制。
解决“三不管”难度大,牵头部门负责人需要面临更多不确定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明确提出,只要是出于公心、为了改革发展的大局、为了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对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探索性失误”持宽容态度,实行尽职免责,从而激发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更重要的是,任用一批敢担风险的干部。
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的蒸汽管廊前一段时间出现安全隐患,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现问题后责令停产整改。公司负责人符峙认为,停产整顿合规合法,但企业损失太大。为此,企业服务局牵头相关部门进行全面安全评估后认为,隐患风险较小,可以边生产边整改。
“当时,整改预计得半年时间,期间万一出现问题,我是第一责任人,很大可能会受处分。”李伟华坦言。
成立“抓总”企业服务机构,已成为被多地验证的一种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做法。
在天津,除了“不管局”,企业服务机构在各区成立,分散在招商、发改、政务办等部门的企业服务工作得以整合,成为主要解决或牵头解决企业“三不管”问题的主要力量。
多位受访企业家表示,近年我国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各级政府出台众多利企助企政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但利好政策分散于多个部门科室,“撒了胡椒面”,企业全部知悉难,获得感不强。
打造无死角营商环境,除成立“抓总”企业服务机构外,还需整合零敲碎打的政策,实现政务服务“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