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以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现在流行的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限制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身体会进入一种被称为酮症(ketosis)的代谢状态。在酮症状态下,食欲会受到抑制,肝脏开始利用脂肪储备产生酮体,可以帮助减重。然而,生酮饮食也饱受争议,其中包括对碳水化合物的限制程度的争议,但它们之间缺乏对比研究。近期,Obesity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工作,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这项研究中,共有101名成年肥胖患者(51名为女性),平均体重指数(BMI)为34.7±0.4 kg/m²,被随机分配至三种等热量生酮低能量饮食(LEDs),每天摄入1000千卡能量,包括低、中、高碳水化合物(CHO)组,分别为每天70克、100克和130克碳水化合物CHO,持续8周,随后进行4周的饮食调整和体重稳定期。在基线、第8周和第12周末测量了体重(BW)和体成分、饥饿感和其他食欲评分、β-羟丁酸(βHB)浓度以及与食欲相关的激素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在第8周,不同组之间的体重减轻和βHB浓度有显著差异:低CHO组与中CHO组相比(体重:2.32±0.95 kg,95%CI:0.44至4.21,p=0.016;βHB:-0.40±0.09 mM,95%CI:-0.67至-0.09,p<0.001);低CHO组与高CHO组相比(体重:2.29±0.96 kg,95%CI:0.39至4.19,p=0.016;βHB:-0.644±0.10 mM,95%CI:-0.84至-0.44,p<0.001);中CHO组与高CHO组相比(体重:-0.03±0.94 kg,95%CI:-1.89至1.84,p=0.977;βHB:-0.15±0.08 mM,95%CI:-0.30至0.002,p=0.054)。各组间饥饿感没有显著差异:低CHO组与中CHO组相比(-10.87±5.92 mm,95%CI:-0.82至22.57,p=0.068);低CHO组与高CHO组相比(7.74±7.36 mm,95%CI:-6.77至22.26,p=0.294);中CHO组与高CHO组相比(-3.13±7.48 mm,95%CI:-17.89至11.63,p=0.676)。
本研究通过比较了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的碳水化合物限制的生酮饮食方案,观察到一致的食欲抑制和减重效果。因此,研究者推荐可以采用低强度的生酮饮食(130g/d的碳水化合物)来进行健康饮食推荐和后续干预研究。本研究为未来生酮饮食疗法的改良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在抑制食欲和减重效果相似的情况下,低强度地控制碳水化合物会减少生酮饮食带来的头晕、营养素缺乏等不良反应,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然而,三种疗法的一致性结果也可能归因于本研究较小的样本量和肥胖患者个体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并不能带给我们结论性的信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oby.24133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