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丁捷又要出版新著了,便找到了这本由二月河先生作序的唤作《追问》的被定位为反腐纪实文学来看。一口气读罢,心绪复杂,感慨良多。
腐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政权存废的天大问题,也是天大难题。不用追述过于久远的历史,就说如今在台湾成为在野党的国民党,曾几何时,在中国大陆可谓“一手好牌”占尽天时地利,最后却因其自身腐败不堪收拾民心丧尽而仓皇辞庙退守东南一隅。
易劳逸先生有《失败的种子》一书,倾力探究其间根由。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百废待兴,激情昂扬,起初奉行“一边倒”政策,腐败虽然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却引起一代开国者的高度惊觉反复警醒,李自成的教训,“赶考”永远在路上,响鼓重锤,而反腐手段也堪称凌厉果决,身份尊贵如刘青山张子善的饮弹毙命命丧黄泉就是明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腐败问题之积重难返之愈演愈烈之甚嚣尘上之触目惊心,几乎有大势如斯无力回天之叹,不是有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的论调颇为流行吗?
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众多社会震动之深远,也是有目共睹,仅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和中纪委的委员、候补委员,或锒铛入狱或受到各种处分者已经有31人。
这样的霹雳手段毅然决然令人信心倍增,但也让人不免想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些所谓精英群体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裂变?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他们是或蹩脚或高超的演员?他们真的有过理想信念吗?他们有着怎样的主观动机飞蛾赴火?又有着怎样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群体的内心深处最为幽微隐秘的暗角究竟蛰伏着怎样的“藏地密码”?
在此大背景之下,正处壮年的丁捷既有职业的便利,更有作为多面手作家的激情与良知,他潜心贯注,卸掉成见,与这些人晤谈交流;他查阅大量卷宗,眉头紧锁,消化融合,去粗取精,归纳整合,最终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呈现出这样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纪实文本。
新时期以来,有了所谓“官场文学”、“官场小说”的便当标签,诸如三湘王跃文的《国画》《苍黄》《梅次故事》,阎真的《沧浪之水》《生活在上》,还有江苏周梅森的《天下财富》《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作品,都是此类畅销作品中最为吸引眼球者,而陆天明也有《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凡此种种,自有其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
但现实的紧迫,时代的变迁,网络的普及,阅读的风尚,人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沉湎于虚构的耐心,而诸多平庸的写作者面对现实的复杂繁乱瑰丽多姿也极大地短缺甚至匮乏了虚构能力,不好说他们已经丧失了对如此诡异人性如此变形社会的探究能力。
很多人知道,口述史领域有大家郭廷以先生,但大陆多知道唐德刚先生。丁捷舍弃掉已经声名狼藉的所谓报告文学文体的枝节杂蔓,不为情节的惊悚、人物的丰满、故事的完整而费脑伤神。他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为集中的软肋,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做妖魔,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中国病人”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
这是一部感情浓烈思考真切的现实备忘。腐败似乎人人痛恨,但似乎又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关于腐败的案例解读理论阐释科研报告对策方略制度设计人员投入,在目前的中国可谓空前,各种“成果”更是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但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大家真切地感受则是十八大以来的真反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丁捷的《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有男,有女,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行八作。丁捷以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为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解剖认真谛听理性思辨。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精英人群,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人生归零后的各种引人思索的悲剧色彩,一一罗列,录以备忘。
这是一部没有教条答案悬念丛生开放的病理诊断。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病人”的典型案例。
但对这样的一群“中国病人”,如何做出权威诊断,提供灵丹妙药?作者没有坠入这样的全知全能的虚妄陷阱,他以文学的前程作家的担当提供文本,启人思考,放平姿态,倾听而不盲从,理解而非曲解,各种诊断也都力避千篇一律大而无当。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可以复制雷同的人生。
丁捷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除了《追问》的主体部分,它的“亲历”、“印象”、“尾声”或在卷首,或在文尾,切不可当做闲笔而等闲视之,它们与整部书浑然一体,都是应该注意到的不可错过的文字。
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名裂身败,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归零黯淡,怎能一言以蔽之一纸判决一进囹圄,就万事大吉归于沉寂?
《追问》以其勇气敏感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成为人们热烈争议的一部纪实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