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昨天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昨天  
贵州日报  ·  贵州检察机关依法对许安决定逮捕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突发!两架飞机相撞,已致2人死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家长多说3个字,家里少1个熊孩子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8-04 19:35

正文

熊孩子之所以这么熊,家长们得付很大责任哦。

——鹿妈

文 | 罗罗

来源 | 六妈罗罗(ID:liumaluoluo

0 1

我有个朋友最近在带女儿上幼儿奥尔夫的音乐课,她跟我说了在音乐课上发生的一件事。

音乐课上有个3岁多的小女孩叫睿睿,经常会有一些不太友好的举动,比如在排队领乐器的时候,突然伸出手拦住后面的小朋友,不让小朋友过去。

所以在班上睿睿不太受欢迎,家长都会明里暗里地不让自己的孩子跟睿睿接触,免得被欺负。

有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睿睿把目标瞄准了朋友女儿,好几次无缘无故地过来拽她女儿的衣服。

前面两次朋友见女儿挣脱了,睿睿妈妈也骂了睿睿,就算了没有上前干涉。

第三次睿睿再动手的时候,朋友心里的火有点压不住了,想着小小年纪就这么欺负人,非得管管。

但走到孩子跟前的时候,她不知为啥忍了一下,把质问的话咽了回去,问了一句: “你为什么要拉她的衣服呀?

没想到睿睿大声说: “老鹰抓小鸡!

朋友恍然大悟,想想睿睿之前的举动,确实都是老鹰抓小鸡里的动作。

她想玩游戏,却不懂发出邀请。

所以朋友就说: “你是想和大家玩老鹰抓小鸡对吗? 你不要直接抓衣服,这样大家不明白你的意思,你先问问大家要不要一起玩。

结果睿睿和朋友女儿玩的挺开心,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了游戏。

0 2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六六小时候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六六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手里拿了两块饼干,六爸逗她:“给爸爸吃一块好不好?”

六六看了一眼爸爸,不但没把饼干给爸爸,还在两块饼干上一边咬了一口。 六爸给我使了个眼色,说“小气鬼”。

我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所以我不觉得六六的举动有问题,但我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把两块饼干都咬一口,是为了宣告饼干的所有权吗?

所以我就问六六: “你为什么要咬饼干啊? 是不想爸爸抢走饼干吗?

没想到六六说: “我尝尝哪块饼干好吃,把哪块给爸爸。

当时把我和她爸给暖的! 原来人家不仅不是小气鬼,根本是个小甜心。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们真的很容易误会孩子。

小朋友的脑回路和大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而不擅长用语言去沟通。

受到委屈和误会时,也不会为自己申辩,这种委屈只能烂在心里了,家长可能永远不知道。 想想还挺心疼。

有一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被理解的孩子。

很多时候,熊孩子之所以成为熊孩子,是因为被家长误会得太深。

就像睿睿,想要跟小朋友玩,却总是被骂、被拒绝、被孤立,久而久之,这种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环境,可能真的会逼出一个熊孩子。

睿睿妈妈可能在心里也觉得孩子是个欺负人、管不好的坏小孩吧,所以每次都是粗暴地教训她,但如果能多问女儿一句“为什么”,教女儿怎么去沟通,或者仅仅在睿睿拽别人衣服的时候,帮着解释一句,睿睿就不会被班级孤立了。

所以,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在给他贴上“欺负人”、“小气鬼”的标签之前,请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相信孩子的出发点总是好的。

多问这一句,天下的熊孩子可能会少一半。

0 3

另一件事发生在六六的“Horrible 3”,六六3岁多的时候,自我意识大爆发,经常和我杠。

有一天晚上她穿着睡袋站在床上,非要“站着睡觉”,说什么都不肯躺下。

我被气的不行,想着是不是要摁倒揍一顿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问了句: “你为什么要站着睡觉啊?

“因为马就是站着睡觉的,我要像马一样。

我一边后悔没事干嘛教她这个给自己挖坑,一边说: “马站着睡觉真好玩啊。 你知道其它动物更好玩吗? 狗最好玩,狗是趴着睡觉的。

“那猴子呢?

“猴子也是趴在树上睡的。

“那我也趴着睡吧。

“为什么”真是一个神奇的词,一场深夜母女大战就这样消弭于无形。

孩子杠,并不是因为熊,故意想惹爸妈生气。 只是此时他的脑电波和咱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为什么”就像一个调频器,能帮我们调到同频。 一旦同频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在强迫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听孩子的话吧——先理解孩子,再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对付他。

写在后面: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大人看到的并不一样,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我总觉得,没有孩子是故意坏、故意对抗大人的。

孩子的世界,其实比大人的眼光纯净的多,就看我们能不能走进它。

下一次,当我们看到一个“坏孩子”的时候,多问一句“为什么”吧,也许这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坏孩子”获得理解、温暖,甚至是救赎。

对于咱们自己的孩子,就更应该这样,毕竟最应该相信、理解儿女的,就是父母了。

孩子是从我们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

多问一句“为什么”,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道理。

但为啥有时我们就想不到呢?

我想是因为孩子一不听话,我们就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对抗的位子上,形势瞬间就紧张了。

但是,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去对抗,不如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对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