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关于人生哲学的几个关键点,包括超越低层次的利他行为,养成在更大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常怀利他之心,以温柔与力量待人接物;打开胸怀,与伙伴建立心心相通的关系;保持谦虚、坦诚之心、自我反省。文章还提到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和与伙伴之间的相处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超越低层次的利他行为,养成在更大视野观察事物的眼光。
从更大的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拓展自己的视野,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避免失败。
关键观点2: 常怀利他之心,以温柔与力量待人接物。
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为对方着想而得出的结论都获得了成功。面对善良的人以利他之心优先对方的利益着想,面对恶人则要谨慎交往,避免心灵被污染。
关键观点3: 建立心心相通的关系。
经营者需要与员工建立共同经营的伙伴关系,点燃员工的热情。打开胸怀,建立心心相通的关系是点燃员工热情的第一步。
关键观点4: 保持谦虚、坦诚之心、自我反省。
每个人心中都有利己的一面,但在面对问题时应该首先检讨自己。保持谦虚、坦诚之心,接受别人的忠告,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正文
为了超越这种低层次的利他,必须养成在更大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从更大的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稻盛和夫#盛和塾
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
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扩大自己的利益。
现在,终身雇用制在逐步瓦解。但雇用员工意味着承担义务,就是照顾这位员工一辈子的生活。所以,五个人也好、十个人也好,只要雇用员工,就构成“为人”的行为。
不仅是经营企业,个人也是一样。当你独身时,会优先考虑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但一旦结婚成家,就要为夫人做事,为养育孩子负责。这时候,你个人的行为无意中就包含了利他的要素。
不过要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他总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小单位的利他,从更大单位的角度看,或许就变为利己。
公司利益的行为,虽然包含了“利他”,但如果只为公司,从社会的角度看,这就是公司层次的利己。
为家庭这种个人层次的利他,如果只为自己的家庭,从别的角度来看,就反映出家庭单位的利己——因此,为了超越这种低层次的利他,必须养成在更大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从更大的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这样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就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就能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就能避免失败。
事实上,面对大多数善良的人,我都以“利他之心”优先为对方的利益着想,结果获得了成功。
可以说,在至今为止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为对方着想而得出的结论都获得了成功。那么,如果对方真是坏人,又该怎么办呢?
不过,从刚开始交往的瞬间,“啊!来者不善”,我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无论对方抛出利润多么诱人的项目,我也不会与之交往。
与恶人交往,为了不被陷害,自己也不得不开始玩弄计谋策略,最终自己的心灵也将遭到污染。
因此,如果不希望落入这样的田地,就不应该与对方有任何来往。这种关爱体贴之心,是经营者最重要的品质。它看似柔弱,事实并非如此。
关爱、体谅之心就如母爱一般,具有强大的力量,胜过强悍粗野之辈。我坚信这一点,一路走到今天。
对我们这些经营者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事物做出判断、决策。
在判断之际,小人以自己是否得利为判断基准,但君子般的优秀经营者则是基于为对方着想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思想将给我们的带来正确的经营决策。
*摘自
《企业家精神》叶瑜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聘用员工时,作为雇主,经营者会开出条件,比如月薪是多少。应聘者如果接受,就会同意在这种条件下提供自己的劳动力。
但是,这不过是由签订雇佣合同形成的一种买卖性的劳资关系。但是,经营者所需要的是能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伙伴”——分担经营责任的“共同经营者”。
要以这样的心态将员工迎入公司。特别是小企业,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只能将仅有的员工当作伙伴,让他们与自己想法一致,努力工作,支撑事业的发展。
“各位员工,让我们齐心协力把公司发展起来,请大家从各个方面来帮助我。我把大家当兄弟,当父子,与大家一起工作。”这些话必须当面对员工讲清楚。
“我要依靠你”,讲这一句话,接着,经营者把员工当作共同经营的伙伴。只要这么做,就能够点燃员工的热情。
我在创立京瓷后不久,就利用各种机会,敞开胸怀,积极地向员工们讲述自己的想法,讲述公司将如何发展。
我这么做,就是因为我把员工当作了共同经营的伙伴。既然是我的经营伙伴,就必须让他们理解我的想法。
“这样的社长,我甘愿追随。虽然公司的待遇并不高,但这个人我跟定了,我愿意一辈子跟他走”。
为了让员工们萌生这样的心意,为了在企业里构建如此牢固的人际关系,我殚精竭虑,拼命努力。
正因为我把员工当伙伴,员工们才会认真地、用心地倾听我的讲话。打开胸怀,建立心心相通的关系,这就是点燃员工热情的第一步。
*摘自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人心中都有希望满足自己欲望的利己的一面。一旦发生问题,人们往往不是检讨自己,而是责备别人。
受到别人的警告或指责,谁都会感到不舒服,会马上为自己辩护:“那不可能!我没有那种意图。”
抑制这类情绪,首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话,就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比如,有人批评:“企业员工有官僚气。”有人马上会反驳:“我没有。”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确确实实造成了社会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印象。
我们要保持谦虚、坦诚之心,自我反省,努力塑造一个理想的企业。
有这种胸怀的人,就能坦诚接受别人的忠告,宛如干燥的沙地吸收水分一样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摘自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
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须知】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