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一谈战争就是沉重话题,我自己都累。今天就写点轻松地,蹭蹭《芳华》的热点!中越战争的法宝761压缩饼干。这是可以用来砸敌人的饼干。听萨沙说一说吧。
解放军第一代干粮是什么?是炒面、煮面。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每人发几斤青稞面,自己想办法煮熟,放在干粮袋里。
结果进入草地,发现这里几乎天天下雨,面粉就变成了浆糊。为了活下去,当兵的就只能吃这种面糊。
客观来说,长征期间需要吃到这种干粮的时候不多。即便最艰苦的时期,红军大多能吃到热饭。这主要是国军追击部队距离还远,空军区区几架飞机构不成什么威胁。
只是苦了这些炊事员,他们必须走在部队前面,预先做好饭,烧好水。部队行军赶到以后,立即分头打饭,迅速吃完后离开。而炊事员还要收拾家伙,然后追赶部队,他们自己往往来不及吃饭,饿着肚子。人多饭少,作战部队盛饭尚且不够,等到炊事员吃的时候早就没了。炊事员没办法,只能捡地上掉落的饭团饭粒。
古话说,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这句话对于红军是无效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期间,死亡率最高的就是厨子。除了忍饥挨饿以外,炊事员肩膀上三四十斤的份量(炊具和粮食)也把他们送进鬼门关。
到了朝鲜战争,我军军粮也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炒面加上了一些肉干之内。
更惨的是,美国空军强大,我军吃热饭都不行。我军在朝鲜牺牲了4个军级干部,其中3人死于轰炸。这种情况下,炊事员也不敢生火。
在前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基本吃不到热饭,只能吃冷水加炒面。
这玩意偶尔吃一二天也许还行,天天吃没有人受得了。
萨沙看过一个记录,说是一次志愿军老战士聚会,服务员给每人端上该店特色的油茶面。
这些老爷子面带苦笑,没有人碰一下的。
负责组织的老首长,还对服务员发了脾气:谁让你们做这些东西的?闻了就想吐!
至于炒面,也不是统一的工厂加工,而是发动群众。
在当年,东北到处都是群众炒面的场面。这种群众运动看起来似乎很有斗志,其实是违背军用口粮生产基本原则的。
其结果就是,志愿军战士回忆:开始炒面质量很好,由精面加工炒制,还掺和了砂糖、芝麻、花生等。后来就变成了干巴巴的高粱米,口味极差,难以下咽,吃下去肚里反胃加冒酸水。排长连长没办法,只能组织战士打野菜,改善生活。
印军的烤饼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开始效仿苏联,生产制式野战口粮。1958年,总后勤部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生产了第一代压缩饼干:压缩咸甜饼干、杂粮饼干、蚕豆糕、玉米糕。
到了中印战争期间,因为高原特殊环境,大米难以煮熟,作战部队还是以野战干粮为主要食品。
这一时期相比朝鲜战争要好的多,至少解决了吃饱肚子的基本问题。
压缩饼干的热量非常高,比炒面高出太多。
在高原运输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这种体积小热量高的压缩饼干无异于及时雨。
中印战争后,我军更重视野战口粮。
此时,后来的白眼狼越南正和美军、南越作战,需要大量军用物资。除了武器弹药外,我们也援助给他们大量食品,包括701和702压缩饼干。
人体每天需要一定的热量,军人需要的热量甚至是普通上班族的一倍。
如果热量不足就会消耗体内的脂肪,导致人体虚弱。
701和702压缩饼干和后来的761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高热量高糖分的东西。
区别是为了适应越南炎热潮湿的环境,包装上做了特殊处理,嵌入式铁箱包装,里面冲氮气。
作为外援物品,701和702压缩饼干的质量是非常好的,铁箱上还有越南语。
越南人对于生活的要求不高,这种饼干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美味了。
尤其是南越地区的游击队,也是依靠这种饼干和强大的美军作战。
两国关系恢复以后,竟然有不少越南食品贩子从中国购买压缩饼干,回到本国贩卖。服了。。
中越战争爆发,我军装备的则是大名鼎鼎的761压缩饼干。
1976年我们在701基础上改良,推出了761压缩饼干。
这玩意的主要成分是:精制小麦粉、精制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口服葡萄糖、精盐等。
材料经滚轧、烘烤、粉碎并成型压块,口味有葱油、芝麻、椰香等几种。
它的热量更高,保存时间更长,分为几种包装。
军队一般用10公斤的大铁桶进行补给到阵地,每桶20块。穿插的时候,每个士兵自己携带几块。
第一阶段,我军杀入越南腹地,激战再撤退。
就这种程度作战来说,761饼干还是完全适用的。当时穿插的部队,基本丢掉了所有累赘辎重,仅剩饼干、水和弹药。
761饼干的热量非常高,饱腹感很强。一天随便吃几块761,就不会饿了。
79年,全国食品工厂紧急生产了数千吨761饼干还是不够用。一些部队还是配发了老式的701和702饼干,不过很多战士说这种饼干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