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地 The Good Earth 赛珍珠 著 王逢振 马传禧 译 上海译文 2002 年出版 |
《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叙述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为一个富户的故事。 一定程度上,《大地》触发了迈克尔·麦尔写《东北游记》的念头,他写道:“在荒地,我重读了赛珍珠的《大地》,不知道这本书我的学生会不会感兴趣。同时,也是因为美国有些评论家说我目前的研究‘和《大地》有点像’,我想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答复。” 而赛珍珠和她的《大地》在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处的尴尬位置——中国人并不热衷去读,美国人读但不太感兴趣——迈克尔·麦尔以及彼得·海斯勒等以中国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也曾经历过,何伟的《江城》当年在美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而在中国他的作品受到关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麦尔说在《大地》中的描写他依然能在现代中国的东北农村看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回过去再看一下当年的中国东北? |
✩ |
| 再会,老北京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 2013 年出版 |
麦尔在中国为人所熟悉,正是源自他的另一部纪实作品《再会,老北京》。他记录了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一堆瓦砾。”但他没有说,这是变好还是变坏了。
在《东北游记》中,麦尔也会时不时从自己在荒地村的亲戚和邻居,联想到在北京胡同里的大妈、他教英文的学校和那里的学生,还有他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弗朗西斯之间的故事。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入江昭 著 李响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
二十世纪上半叶,为了东北的丰富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沙俄(以及前苏联)在东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资源争夺战。1931 年日本又占领东北并企图以此为基地吞并整个中国。麦尔通过历史材料,以及自己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实际考察,记录了那段纷争的历史给中国东北留下的深刻印记。 入江昭(Akira Iriye)教授的这本作品,虽然是以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审视亚洲 - 太平洋战争,但非常好读,清晰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由内而外地卷入,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书里面关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和政策,有助于读者从更深一点的层次了解当时东北的状况。 |
✩ |
| 我的前半生(全本) 爱新觉罗·溥仪 著 群众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
1934 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第三次登上皇位,成为“满洲国”的“康德”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正是他的故乡东北的缩影:战火纷飞,动荡不安,谁有枪谁就是老大。他的统治生涯始于 1908 年的北京,结束于 1945 年荒地以西一百多公里的省会城市长春。长春的伪满皇宫博物院里有这位傀儡皇帝不同时期的照片,他看上去就像个布娃娃:路还走不稳时就登基了,穿了件过大的绸子龙袍;年轻的时候他穿着一身束腰外衣,挂着很多沉重的奖牌,不是因为英勇威武,战功赫赫,而是因为听话顺从;最后是一张身着粗布工作服的照片,那时候他已经成了普通的园丁,衣服上别着毛主席像章。” 麦尔的描述是概括的,也许更需要结合溥仪本人的自传,来看懂这位“末代皇帝”一生中与东北之间纠缠的历史。 |
✩ |
| 巨流河(精装版) 齐邦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年出版 |
巨流河,是东北辽河在清朝时期的名称。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讲述父亲齐世英从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到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一直到毕生憾恨围绕巨流河展开,他的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可以说齐邦媛的《巨流河》是一部纵贯百年的史诗,与之相比,麦尔没有那么严肃,但书里面三姨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时候,立刻让我想到了《巨流河》中同样的描述。 |
✩ |
|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中华书局 2013 年出版 |
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多年实地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无论是《再会,老北京》或者《东北游记》,麦尔的书都不能说是完全的“社会学”范畴,但麦尔也好,何伟也好,他们和费孝通先生一样,作到了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去观察,去记录。 |
✩ |
| 炮声中的电影 キネマと砲声——日中映画前史 佐藤忠男 著 岳远坤 译 世界图书·后浪 2016 年出版 |
这是一部研究战时中日电影交涉史的力作,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根据大量日方见证者的口述资料与文献记录,以其厚重笔触书写了特殊时期电影人与严酷环境及命运的苦斗,展开了一幅并非二元论的影史画卷。以东北“满映”、上海“孤岛”、战后香港三地电影创作活动为中心,落魄导演、政治野心家、电影商人、左翼评论家、传奇明星等诸多形色复杂的人物接踵登场,而他们各自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当读到麦尔描述自己夹杂在一群学生中间参观哈尔滨“全世界唯一的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时的场景,让我决定找一本偏娱乐的书,然后就有朋友给推荐了这本《炮声中的电影》以及另一本古市雅子的《“满映”电影研究》。也许是因为麦尔在《东北游记》里面缺少了这一块偏大众文化的内容版块吧。当然别忘了,长春可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重镇。 |
✩ |
| 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上、下) 伍连德 著
程光胜 马学博 王丽凤 译 湖南教育 2011 年出版 |
1910 年底,东北三省爆发大规模鼠疫,在剑桥学成归国后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成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他采取的隔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将病人和疫区隔离,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流行的大规模尝试。 这是东北近代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伍连德,曾经几乎将欧洲人口减少将近一半的黑死病会如何改变东北亚的近代史? 麦尔在书中没有写这段关于鼠疫的历史,但他记录了日本 731 部队在东北进行的细菌战和大规模人体实验。一段是关于拯救平民的历史,另一段是关于杀戮无辜的历史。
|
✩ |
| 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 曲晓范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
这本以近代东北城市为研究对象,详细展示了区域城市的建筑空间规划模式、市民社会结构、工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变迁、市政建设与管理等;并分层剖析和诠释了区域城市化兴起的原因、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近代化的演进线索、城市半殖民地化和殖民地化的危害和结果。另外也可以看看同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杨家安、莫畏著。 麦尔在《再会,老北京》中重点关注的就是北京古老的胡同,同样在《东北游记》中关于东福米业为农民建造统一的公寓,以换取更多的农民祖辈耕作于其上的土地。所谓的城市变迁、居民生活都在这样的细微变化中累积着。 |
✩ |
| 解放战争(上、下) 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 2009 年出版 |
在中国共产党赢得全国政权的解放战争中,在东北的胜利无疑是起到了极为关键和基础的作用。王树增的这部代表作无疑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最好读物。而辽沈战役中的“长春围城”、“攻克锦州”都是极为重要的战役。 麦尔在《东北游记》中写道: “1948年6月到10月,五个月间,任何军民不允许离开,也不许往城内运送任何补给。幸存者们讲述说,当时在城内他们吃腐烂的谷子,玉米芯,接着是草和树皮。还有的把枕头撕开,将里面填充的玉米皮全部塞进嘴里。皮带拿来煮了吃;连死人的尸体也下了肚。美国飞机扔下来的援助包裹全被士兵们拦截了。一位身在香港的研究者回忆说,在她写一本有关中国内战的书时,采访的每一位老军官一提起那场围困战,就会崩溃。” 王树增的另一部著作《朝鲜战争》也可配套阅读。 |
✩ |
| 私人生活的变革 阎云翔 著
龚小夏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 2017 年出版 |
看看这本书的副标题吧《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的这本书,说句玩笑话,简直就是给麦尔度身定制而写成的作品。 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阎云翔的另一部作品《礼物的流动》同样也已由世纪文景出版。 |
✩ |
| 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
魏斐德 著
陈苏镇、薄小莹 译 新星出版社 2017 年出版 |
回顾中国东北的历史,不可能错过清王朝的历史,而魏斐德的《洪业》更是必读。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 “过去四百年来,这里似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了。历史上,西方人将东北称为满洲,满族人本是以部落为单位的游牧民族,经过多年历史变迁,从独立的少数民族到各朝帝国的附庸,再到 1644 年铁骑冲过长城,悍然入关,坐上北京的王座。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纷纷被纳入版图,形成了今天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国界线。然而,这个政权的中心却渐渐心力不支,摇摇欲坠。” |
✩ |
| 呼兰河传 萧红 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
萧红的经典长篇小说,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很想知道麦尔有没有读过这本《呼兰河传》,以及会有何感想。 |
✩ |
| 抚顺故事集 赵松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
赵松从自己的回忆出发,对抚顺——这座沧桑的东北工业老城的地理和物事,对亲人、小伙伴、师傅、同事……进行了细腻而克制的叙述。他解释了身边的人们,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自己,解释着这个时代。 在看过麦尔的非虚构后,再来看赵松写的当代东北的故事,应该是一种对城市里的普通东北人生活的补充。 |
✩ |
| 尘土 贾行家 著 理想国丨广西师大 2016 年出版 |
贾行家的散文集,化作“人”、“世”、“游”。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为背景,描画其祖辈、父母、亲友、邻居等各种人的运命,和这人世的污浊、美好、哀伤,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为那些被剥夺被轻贱被凌辱被无视的人们、生活、城市招魂。 |
✩ |
| 江城 彼得·海斯勒(何伟)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 2012 年出版 |
27 岁的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彼得·海斯勒,于 1996 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老师。《江城》他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江城》当然跟东北无关。之所以特别加进来,是觉得很多人都认为,《江城》是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本,而且和《东北游记》一样,都是写的中国小城中的普通市民,所以可以对照一下他们的写法。 对麦尔的《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包括译文君的同事以及一些媒体人都表示,写得有点啰嗦,没有何伟的书好看。那么,老梅,你自己考虑下吧,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