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所谓幸福感,难道不是像沉默在悲哀的河流底下微微闪耀着沙金一样的东西吗?经历过无限悲哀后,看到一丝朦胧的光明这种奇妙的心情。
——太宰治
高考出分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认识的一位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说他在安慰一位学弟。
”我们复读都是读大一之后退学的。前后折腾两年。可是都并没有上理想的大学。现实真的是很残酷。学弟已经足够努力了,刷了很多卷子,也基本不上网,但是依然无法如愿以偿。”
也在那一天,我的舍友聊起这个话题。和我一个省的舍友讲,自己如果再考多几分,就会留在广东了,其实以他当时的分数也可以留,他有深圳本地户口,就在深圳上学,是可以进深圳大学的,只是会被分进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于是他决定出省。现在一年回两次家。
想起他曾经在公号感慨:
“开学那天走进学校,看地上那一片片井盖和崎岖不平的人行道,我就知道我的大学失败了一半。”
但他不后悔。“不能后悔我们自己走的路,我们要坚强的走下去。”
不能后悔,他重复了两遍。
我和他是同类人,如果用分数论成败,高考我打了一场失败的仗。高考出分那天,我爸不说话,我妈不说话,我爸的脸本来已经够黑了,那一天显得更黑,我妈还想强颜欢笑,可她只有失落的表情是自然的。
在他们的瞳孔里,我看到了深深的绝望。
我们家,注定出不了名牌大学毕业生。
出分当天,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又不时起来,重复刷新电脑页面,得出一样的分数。
那天晚上,我又哭了一次。因为我想起高二下学期在教室墙壁旁贴的歌词,是周杰伦的《蜗牛》,我和当时的同桌都碰巧喜欢这首歌,也觉得它很励志,就想用这种形式激励备战高考的自己。现在想想,固然是傻气,可是就是因为如今再难寻那时的勇气与纯粹,才会常常想起傻气的自己。我们努力奋斗的每一天每一夜,我们默默对星空许下的誓言,在高考出分的一刹,好像都灰飞烟灭了。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明明知道做什么会不好受,却还要去做。我睡不着,又给手机插上耳机,一个人放起《蜗牛》: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
可是,属于我的天还会出现吗?
已经熬过去的过来人可能会安慰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不会决定命运。”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出分那一刻,就是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好像三年的努力,全没了,全都要卷土重来了。高考也许无法改变命运,可是这一步你下输了,以后你就要付出数倍于名牌大学生的努力,才可能扳过来。
悲伤无用,就算半夜睡不着再多捂几次被子,还是要做个决定。
是找一所大学凑合,还是复读?
对我来说,广东下一年就会变成全国卷,全国卷和过去省内出题的题型会有明显变化,所以那一年复读的风险系数要比前些年头大。可是我如果不复读,不去搏一博,我肯定读不了211/985的大学了,如果留在省内,连一本大学也上不了。
那个炎热的夏天,我的一些同学也在犹豫。
我们班成绩最好的那一位,高中月考班级第一的常客,只考到将将一本线的分数,本以为她要复读,但后来听说她退而求其次,找了一所省内大学上。我的一位哥们,人很勤奋,一天都在学习那种,高考却只是二本偏下,无奈出省去了中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从大一就决定考研。还有几位同学,他们决定复读,后来一年,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不说话了,我和他们,也失去了联系。
出分后的几天,我和爸妈都在商量填报志愿的事。高考前学校发了一本书,好像叫《全国普通高校报考指南》还是什么,学生们就会翻书寻找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我高考前标记的都是211/985大学,比如中大、山大、暨大、华师,结果这些大学出分后都不用看了。我找到一些以前完全没有概念的大学,这句话没有贬低的意思,确实之前没搜索过,找的时候还默默安慰自己:这所大学这个专业也还不错,那所大学还出过某某大人物。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我和爸妈再次出现分歧。他们主张我留在省内,既然考差了,就更没有理由出省,在省内还有亲人照顾。我的母亲甚至一度建议我报警官大学,因为那里有关系,进去后容易照应,找工作也方便些。我当时听罢就懵了,我完全不是做那行的料儿,志趣也不在那里,这不是乱点鸳鸯谱吗?坐在旁边的父亲冷冷一句:“你都考成这样了,还说什么?”
其实,父母的心意是朴素而善良的。我的母亲是比较传统的家长,像那种书本上典型的慈母形象。我的父亲虽然偶尔刀子嘴,但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他们希望我留在省内,是不想我吃太多苦头,是觉得广东的环境更让我适应。
后来我发现,以高考为分界线,父母对我的期待发生了明显变化——
高考前,是考入名校,出人头地;高考后,是做一个平常人,平平安安就好。
但在志愿这件事上,我最终还是违背了他们的意愿。
既然考砸了,就更不想留在旧地,不想每天看着熟悉的风景,自己已经在广东待了十七年,是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了。
于是我去了天津,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也成为了一个一年只能回两次家的人。
整好志愿后,离高考那天其实不过一个月。记得高考第二天是下着雨的,父母都特地驾车等我,自然,他们也被淋湿。考试时,他们就在学校外头守候,只待我一出,立刻连人带伞朝我挤过来,让我尽可能少受雨珠子的叨扰。父亲和母亲一直让我专心应考,那两天挂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放轻松”,平日唠叨的母亲为了不打搅我休息,也寡言了起来。
而一个月后,在家的日子里,窗外蝉鸣不绝。
也许是因为填报志愿的费劲,还有其余的琐碎事务,高考出分时的失落,这时候反而没那么浓重了。虽然我们的心里还会有那根刺,还会在日后某个时刻突然作痛。
太宰治说
:“生活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生活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
大概是聊以自慰罢,那段时间突然开始看一些治愈的东西,要是以前,一定会当作鸡汤无视。
我是一个比较丧的人,我觉得最治愈的东西其实是看到别人比我还丧,而那家伙居然还在努力。
我的生活无所谓振作,只是无法停止,一步一步走着看。
早晨醒来,父亲买好了豆浆、肠粉和拉粉,自己出去散步了。母亲还在睡觉,她九点钟才醒来。我在家里百无聊赖地看电视,等她有想看的节目了,她就催我换到另一个频道。
半年以后,当我重新在家里起床,我和家人,依然在过着这样平常的生活。只是他们每个假期都会希望我——考研、考教师资格证、以学业为主。
我依然记得大学第一年回到故乡车站时的场景,记得在车站外父亲母亲一起等候我的瞬间。
那天早晨,我们并没有相拥而泣,只是叫了一辆出租车。在回家的路上,我有点疲倦地说:“妈,我饿了,想回家吃饭。”我妈说好,于是我不再说什么。
窗外,家乡的云继续漂泊。
—end—
今日话题:
回想高考出分后的决定,你后悔了吗?
编辑 | 小七
文字 | 宗城
图片 | 《不能说的秘密》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