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派代  ·  电商没活路?这些亿级商家发声了 ·  昨天  
派代  ·  电商没活路?这些亿级商家发声了 ·  昨天  
洞见  ·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  2 天前  
雨果网  ·  黑五大批店铺被封!这些产品快下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扬子江旁,5000万人的城市群未来啥样?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 2017-07-24 17:15

正文

编者按


22日,由江苏省发改委和江北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高层会议”在南京举行。“扬子江城市群”再次受到各方关注,由宁、苏、锡、常、镇、通、扬、泰8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将如何发展?



城市群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其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极化力量,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是参与甚至可能是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主宰全球竞争格局的空间单元。


由于城市群的等级代表和决定了城市群经济能量的集聚和扩散,因此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将是主导江苏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和现实水平的主要力量。


由宁、苏、锡、常、镇、通、扬、泰8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未来该如何发展?


  呼之欲出,城市群总体规划正起草


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万,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元,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发展的精华所在,具备了建设城市群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介绍说,省发改委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正在会同省有关部门起草形成“1+X+8”的规划体系。其中,“1”是扬子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X”指的是省若干个部门牵头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8”是沿江八市编制的落实扬子江城市群的实施规划。



那么,在“1+X+8”规划体系中,“X”到底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呢?对此,江苏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孙志高表示“X”可以包含多方面。比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过去,高速公路是江苏交通的优势。随着高铁建设“铺开”,高速公路优势变得不明显,这就需要高铁建设通达。过江通道方面也要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跨江融合发展。


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也需要有新的提升。此外,创新也要有突破。江苏集聚各类人才,创新成效需要进一步提升。“要振兴实体经济,就必须抓住创新。江苏的实体经济在全国占比中超过10%。如果江苏的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了,那么对全国的示范作用会非常明显。创新带动的是更多新兴产业,那么占据江苏经济70%的传统产业如何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等等一些列内容都可以成为‘X’。


南京市长缪瑞林说,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群时代、圈时期,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心转移最重要的存在体,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的地区。


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目的就是要打破区域壁垒、地域障碍、统筹不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的利用。将沿江八个城市打造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关键是要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三个维度,勾画好城市群战略定位



在江苏整体区域功能布局中,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扬子江城市群战略定位给出“三个维度”——


在江苏省内,是全省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1+3”,这是重构和优化江苏全省区域功能布局的“新蓝图”。“1”,就是扬子江城市群;“3”,一个是连盐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一个是宿迁、淮安为主,包括苏中部分地区的“三湖”生态经济区,一个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扬子江城市群要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支撑江苏全省、带动其他区域发展。

  

在国内,是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向北,引领苏北发展;向东,强化与上海对接;向南,密切苏浙、宁杭联系;向西,带动更多周边城市包括皖南地区发展,通过与外部经济区域整合交流,形成更为紧密的整体。

  

在国际上,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一带一路”交汇地带,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地方戏”也要唱出全球影响力。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沿江八市加强协同融合,加快集聚高端要素,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更好地辐射带动沿海经济带、宿淮生态经济带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的跨越发展。


顶层设计,让城市间融合“水到渠成”


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强化顶层设计,消除城市间合作的制度性障碍,成为共同的呼声。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规划院院长沈迟说,城市群之所以成为“群”,跨越行政区的制度安排是关键,不仅需要看得见的纽带相联系,更需要看不见的一体化制度来保障。在科学准确把握密度、速度、尺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是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扬子江城市群以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运行?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了两个着眼点:

  

外部着眼打造“国际范”。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合作平台,研究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扬子江城市群可以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投资、港口、贸易、政府管理等领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营商环境。

  

内部着眼打破“行政墙”。探索如何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联防共治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群内城市之间协同发展、群际之间合作发展。

  

“城市群的本质是合作,优势在整体。”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吴政隆指出,沿江八市之间既需要有由省委、省政府牵头的协调机构,也需要各地加快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示范,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这个平台,在产业、科技、人才、财税、投融资、户籍、生态等方面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推动资源向城市群集聚、政策在城市群集成。


用足禀赋,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世界级城市群大多位于平原地带,沿海沿河而建。


扬子江城市群各市自然地理区位得天独厚——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仅跨江近海,自然禀赋优良,人居环境优越,人口近5000万,占全省62%;沿江两侧近400公里长江黄金水岸,集聚了丰富的经济、科教、人文等要素资源。



首先,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可以形成聚合度更高的发展单元。在自然地理区位上,我省沿江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仅跨江而且临海,自然禀赋优良,人居环境优越。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沿江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叠加。如果打造成聚合度更高的发展单元,可以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政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集聚利用高端要素,促进区域发展能级和水平整体跃升。

 

其次,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具有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作为我国经济先发地区之一,沿江地区发展集聚程度高,经济总量达6万亿元,以占全省近一半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80%的地区生产总值、90%的进出口总额,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新兴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创新型城市密集,城镇体系完善,改革开放先发优势明显,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较高,各方面都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跨江融合态势日益形成,城市群的形态已经“呼之欲出”。现在沿江城市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是我国交通信息网络便利通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较强的优势区域。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过江通道加密、城际快速通勤网络形成以及互联网深入发展,过去因长江天堑阻隔形成的苏南、苏中板块正在加速融合,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区等区域联盟加快发展,跨江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主要节点城市之间的“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逐步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已经具备雏形。


互联互通,城市群融合发展先手棋


据介绍,江苏省沿江八市境内已建成铁路1880公里,占全省铁路的65.3%,其中高铁750公里,铁路密度3.7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1.4倍。人均拥有铁路长度在国内属于中下水平,到2025年,全省铁路总长达到4000—4500公里,人均铁路长度不到5厘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交通出行数据显示,江苏省沿江八市内部交通,近六成是公路,铁路分担占23%。


从铁路布局看,江苏省高铁集中于沪宁通道,基本为东西向,高铁网尚未形成;过江通道不足,仅有两处跨江铁路桥,跨江能力严重不足;都市圈城际发展滞后,仅省会南京刚刚起步,其余地区仍处空白,部分规划线路未能按期推进。


一列列风驰电掣的动车为苏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时速300公里以上的“G时代”也即将到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推动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



苏交科集团轨道研究院院长黄海明介绍说,沿江八市城市群各有发展,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就是要把生产力要素,人的要素流通起来,这就需要建设扬子江高铁环。


扬子江高铁环就是以“十三五”期间,江苏全面建成“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为基础,构建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内的高铁“三环”。“一环”就是以北沿江高铁、京沪高铁为基础,实现沿江八市快速通达西南等全国各地区。


“二环”就是以沪宁高铁、南沿江城际为基础构建沿江八市快速通达南京、上海。“三环”就是城市到城市郊区,内部小城市之间的通达。高速铁路每15分钟一班车,真正实现双城生活快速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先手棋。”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沿江高铁环”的提出,不仅带动区域内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和人力要素加速流动,拉着沿线城市共同奔跑,更能在东西方向打通沿海发展、“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


担负重任,南京应成为发展龙头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的唯一特大型城市,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中,南京也应该树立担当意识,主动承担起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



住建部规划司原司长顾文选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做过长江沿江地区综合发展和布局规划。当时就提出,下游依托南京,中游依托武汉,上游依托重庆,全流域依托上海,围绕这四大中心城市,沿各级交通干道建设多层次的城镇群体。他说,早在那时南京就具备担负长江下游“龙头”城市的条件。


南京市市长缪瑞林表示,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群时代、圈时期,南京将把协同发展转化为普遍的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转为具体实践。南京位于扬子江的起点,是唯一横跨扬子江南北的城市,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地位比较明显,龙头作用比较突出,将主动承担起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他表示,要以宁镇扬同城化等为抓手,推动以互联互通为重点的交通项目实施,与兄弟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分工协作,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做示范、当表率。


南京是“龙头”,那么,江北新区则是龙头上的“龙珠”。


近日有消息称,《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已完成编制,在该《规划》中明确了江北新区“打造江苏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的发展思路。


《规划》按照“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国际国内创新创业两类资源,优化市场、制度和文化三个环境,聚焦“4+2”产业体系的六大产业战略路径,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任务部署。


一是建设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包括主动承接和部署实施关系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建设面向未来的高效研发组织体系、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等。


二是构建高端高新产业技术体系。包括大力发展四大绿色智慧技术、建设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两大生产性服务业技术体系、着力培育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等。


三是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集聚与培育。包括面向全球开放引进顶尖人才、围绕重点产业汇集专业人才、借助院校资源培养创业人才等。


四是构建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包括构建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的技术交易体系、打造功能健全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多元化、低成本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等。


“参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既是江北新区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的应对之策,也是改变扬子江城市群‘南强北弱’局面、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介绍,江北新区正在着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促进江北新区与扬州、镇江等扬子江城市群要素流动。在铁路方面积极推进南京北站拆迁等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开工。


抱团发展,做好接轨上海大文章


过去,苏州等城市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今天,应当是整个扬子江城市群“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4月27日,南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对接上海服务大会。在2600多位中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南通“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发展战略正式“开门”。南通市长韩立明说,作为南通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新动能的具体举措之一,今后这样的活动将每年举行一次。

 

其他沿江城市也不遑多让。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苏州4号线将与上海17号线连接;无锡市政府去年起启动《无锡对接上海战略与路径研究》,直接对接“上海总体规划2040”;地处苏中的扬州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全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园”“网络视听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对接上海,并非江苏一厢情愿。不久前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提出,优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1+6”协同发展大都市圈。


*综合新华网、新华报业网、《解放日报》等消息



相关阅读

城市群发展今年再提速,你在哪个“群”?

城市群如何协同治理,专家论道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