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工厂  ·  陈道明江一燕,简直有悖道德! ·  2 天前  
电影工厂  ·  5种颜色打底衫,搭配起来真的太好看了 ·  3 天前  
广电独家  ·  “网络文艺”首次进入“五个一工程”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香港开了一座金庸博物馆,你绝对要去!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2 21:02

正文

文 | 独孤岛主

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武侠文化研究者


查良镛博士是香港著名的作家、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尤其是其武侠小说创作享誉国际。他以笔名「金庸」在《新晚报》发表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人称「有华人处必有金庸小说」。


作为香港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很多金庸迷到香港游玩时想拜访与金庸有关的景点,可惜无处可去。从现在起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


香港政府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开设了专门的「金庸馆」,以超过300件的杂志、手稿、报纸、照片、剧本等原物展品,完整呈现金庸迄今走过的人生轨迹与文化贡献,并于今年三月开放。


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飞到香港参观,带回下面这篇心得。


金庸


我赶到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首先就惊艳于文化馆门口立柱上绘制的金庸小说人物彩绘。


这些彩绘某种程度上将金庸笔下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加以空灵化与漫画化,更符合「成人的童话」的想象,比如明眸皓齿的天山童姥、靓仔世俗的韦小宝以及极尽夸张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合照」。入口墙面上更嵌有以每一部金氏武侠小说为主题的水墨人物画,未入其门,已是古风扑面。


香港文化博物馆门外立柱所绘天山童姥


金庸馆在整个展馆的一楼,文化馆的另一个关于李小龙的常设展览已经在楼上开了数年。


金庸幼时阅过所谓「旧派武侠」甚多,最知名的当属顾明道的《荒江女侠》,据说年方八岁的他废寝忘食,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好书,可见这是他武侠小说的启蒙。


金庸亦对中国历史及国外经典作品由广泛涉猎,早在小学时代便已经懂得如何编辑小份的年级报刊,亦在《东南日报》有文章发表。展品中便呈现了金庸提供的亲笔眉批的《资治通鉴》,明晰可窥其耽读国史的历程。


在经历了江-浙-渝的烽火求学之路后,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等处任职,被派到香港后,亦曾经北上赴京到新中国外交部谋职,但未获成功。


1952年金庸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更参与了长城电影公司的剧作编写,1950年代他以林欢为笔名,为长城编写了七部电影剧本。


展品中有一件是1952年印制的《绝代佳人》剧本,这部影片正是金庸与「梦中情人」夏梦珠联璧合之作,亦是香港左派电影的早期标杆。金庸甚至用心良苦地亲自将有关《绝代佳人》的剧照与剪报整理成册。


《绝代佳人》剧本

 

武侠小说自然是展览的最核心部分。所展示的藏品详细串联了金庸自1955年起为《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明报》连载完毕《鹿鼎记》全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早期的报纸连载资料尤其难觅,比如1956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1957年1月《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的页面等等。


 连载《射雕英雄传》的《香港商报》


1959年金庸参与创办《明报》,自是年开始的《神雕侠侣》即开始在《明报》上进行连载,包括《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在内的最经典的长篇巨作,都是在《明报》上首发的。


1960年金庸更创办《武侠与历史》小说杂志,这份杂志则刊登了金庸的《飞狐外传》,由于在杂志上的连载字数比报纸要长,金庸不得不在午夜十二点开始写作,到早上七八点完工,当然这样的节奏只需要十天一次。

 

金庸作品自面世以来广受欢迎,因此也引发了盗版狂潮,1950-70年代香港普罗社会对武侠小说、世情小说及漫画有非常庞大的消费力,因应而生的盗版满足了读者一次过阅读金庸作品的需求。


在最初连载后交付三育书店出版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及《射雕英雄传》等最初三部之后,更推出了邝时记报局出版的普及本(一回一本,每本等于七天连载内容)与合订本(四回一本),接续连载第一时间集结成册,成为满足读者的最迅疾亦最有效的方法。


《神雕侠侣》普及本封面

《倚天屠龙记》普及本


在这些初期版本的金庸小说中,保留了最初的连载文本的情节,是金庸作品最原始的模样。1970年代明河社陆续推出了金庸作品的修订版,对原始文本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更成为后来内地首度经授权引进的三联书店版金庸作品集的依据版本,此后金庸在新世纪作了第二度修订。


展品中可以见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普及本、合订本原件,亦有金庸第二度修订的手稿等。


《天龙八部》世纪新修版手稿


不同的修订版本为后来阅读、研究、改编金庸小说文本提供了质感、效果皆有所不同的素材,同时成为了所谓「金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同时展品中还可以见到王司马、云君等人为金庸的小说文字所作的插画作品,这些作品可见于原始报章,也被收入在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集中,至今仍然值得细细体味。


王司马所绘《书剑恩仇录》插图


作为冷战香港最重要的一种文学类型,武侠小说不仅满足了读者的成人童话想象,更催生了无数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改编。


早在《射雕英雄传》尚未连载完毕的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就将其搬上了银幕,其时的主演是粤语片女王容小意和银幕硬汉曹达华,后来更生产出谢贤与南红主演的《神雕侠侣》等,在粤语长片盛行的时代有效满足了观众武侠小说影视化的需求,亦同时与电影明星相互成就,最新的连载小说与最新的银幕形象达成了有效的互补。


《射雕英雄传》(1958)


金庸与谢贤的合照、《射雕英雄传》50年代版本及70年代邵氏翻拍版的海报等等,皆在展馆中有所展示。


同时展出的更为丰富的影视相关延伸品还包括,自1970年代开始不同电视机构改编的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如佳艺电视版《射雕英雄传》、无线电视版《书剑恩仇录》,及最负盛名的无线电视版《射雕英雄传》等多个经典版本的海报。


《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电视特刊


还有相关电视机构的宣传品,如《佳视周刊》等,佳艺电视仅在70年代中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因此该台所拍电视剧的影像及相关图文资料,今天看来绝对弥足珍贵。


在1970年代电视全面成为香港人娱乐普及文化最重要环节的过程中,金庸作品立下汗马功劳,不仅催生了罗乐林、米雪、白彪、郑少秋、黄日华等以金庸剧而博得盛名、大红大紫的电视明星, 更因罗文、关正杰、汪明荃、郑少秋等人的歌声演绎而开创出一个武侠电视剧歌曲的全盛时期。


郑少秋饰张无忌,赵雅芝饰周芷若


展品中包括罗文、甄妮主唱《射雕英雄传》电视原声磁带、汪明荃、郑少秋主唱《书剑恩仇录》及关正杰主唱《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等唱片封套等,分分钟带领观众回到电视武侠的黄金年代,在粗糙而情真意满的长篇故事及荡气回肠的流行曲中回味尘封往事。


展厅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屏幕,循环播放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片段,可以说,这些今天看来图像质量堪忧的画面,真切构成了香港社会经济腾飞过程的市民生活生态。


  曹达华版《射雕英雄传》宣传品


佳视周刊


电视原声唱片封套集合

 


金庸是武侠作家,更是勤奋耕耘的文化报人,曾经在份属左派的《大公报》工作,被冷战时期的右派视为左派分子,后来在《明报》写社评,中立立场又被右派视为左派分子。


金庸在1967年林彬死亡后,几乎成为被暗杀对象。「左手写小说,右手写社评」是总结金庸数十年如一日工作的金句,《明报》的发刊词开宗明义表明了该报的办报宗旨为「公正、善良、活泼、美丽」,其后更推出主打娱乐资讯的《明报周刊》及明窗出版社等等,在香港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时事的贴切关心及对冷战时代香港与中国内地世像独具慧眼的观点,令其与《明报》成为与娱乐小报拉开距离的持正媒体。《明报》及《明报周刊》的报章原本、金庸手书的办报真言,都记录了他在传媒业的发展点滴。


他创造了香港传媒业的一页历史,而历史绝不曾忘记他,对金庸作品的话剧、广播剧、漫画改编,数十年来汗牛充栋,在展厅中以音频、原始剧本及绘画手稿和版本展示等方式全面呈现。


一面墙的各种语言版本的小说封面展示,予人眼花缭乱体验之余,亦带出了金庸作为一名作家与报人所亲身参与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文化交通路径中去,他属于香港、华人,也是将文化辐射力扩展到全球的典范。


查良镛手书《明报副刊》编辑五字真言:短、趣、近、物、图


金著改编的话剧剧本


多语言版本的金庸作品展示


《明报》创刊号


展览中也有高科技,一面《射雕英雄传》群雄的绘画屏风与一架可以触摸方式展开互动的游戏设备,让人在半面墙上感受金庸笔下大漠风情。


在手指点击中随小说人物在漠北、江南的广阔天地游走,感慨万千。


《射雕英雄传》小说人物屏风


下次来香港,你一定要来金庸博物馆看看。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这八部经典科幻片都过时了,包括《2001太空漫游》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我要重新解释它

一部让人心潮澎湃二十年的科幻电影,只因它指向了人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