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地图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叫有思想。绝不浪费你的时间。轻松又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2 小时前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2 小时前  
91运营网  ·  DeepSeek如何玩转职场应用 ·  15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2025年一定不能错过这30份运营资料! ·  18 小时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地图

国民党1837年猝然崩溃之谜

思想地图  · 公众号  ·  · 2020-12-26 18:59

正文

首先推荐几篇原创10万+爆文(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南京保卫战 83周年。
1937年,集结了15万大军拱卫的南京城,从12月5日至13日,短短8天时间,就在日寇的强攻下土崩瓦解。

随后日寇进城,对30万中国军民展开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
每每回顾这段历史,总是让人痛心疾首。但究竟是谁,导致了南京的惨败与沦陷?



1



1937年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淞沪血战,上海最终沦陷,日军挟势准备进攻南京,在此情况下,首都南京的防卫问题日益突出。蒋介石连续三天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战与防问题。

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绝大部分将领从军事角度,都主张放弃南京。
李宗仁 当时表示,从战术上讲,南京是个绝地: 敌人可以三面合围 而北面又阻于长江 无路可退。 国军刚从淞沪战场上溃败,士气低落,人员、装备等大多没得到补充, 与日寇硬碰硬,并不划算,倒不如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以阻止敌人北上, “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白崇禧 则提出,应将大军撤出城外,“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但南京是国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国民交代?
对此,军委会作战组组长 刘斐 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南京保卫战前,李宗仁等高级将领认为,应该战术性放弃南京。

蒋介石心中明白,从军事角度而言,南京确实不利于防守;但从政治角度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应、捍卫南京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会场一片沉默。在此情况下,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警卫执行部主任 唐生智 突然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 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 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 和敌人拼到底!”
听到这番慷慨忠义的陈词,蒋介石心中大喜,立即任命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唐生智慨然受命,并当场向蒋介石保证,他将在指挥南京保卫战时, “临危不乱、临难不 …… 没有统帅命令 决不撤退”。
但对唐生智比较熟悉的李宗仁,则认为以唐生智的实际能力,所谓与南京共存亡,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李宗仁故意翘起大拇指, 语带讽刺地 对唐生智说:“孟潇 (唐生智的字) ,你了不起啊!”
唐生智则反唇相讥:“德公 (李宗仁) ,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2



这注定将是一场悲剧般的战争: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
1937年11月1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日为南京固守与放弃问题踌躇再四。

但考虑再三,蒋介石最终决定坚守南京,并希望能固守 “3个月乃至1年” 。11 月 26 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
“南京孤城不能守 然不能不守 对上、对下、对国、对民 殊难为怀也
蒋介石也明白,在日军的军事优势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划算,“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之问题,而是固守时间之问题……只可希望较短时间之防守。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则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 “若是至不得已放弃南京时 各防守部队撤退 得有掩护。”
对此,临危受命的唐生智也非常明白:“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蒋介石深知南京难守,但又不得不守。

在做出“短期固守”南京的决策后,蒋介石迅速行动,以南京4个师的守备部队为基础,另外调集了11个师增援南京。南京守城兵力增达15个师,共计15万人。
为了表示长期抗战的决心,国民政府也作了两手准备。当时,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在一份就迁都致军内各级长官的密电中,蒋介石表示:
“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从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角度来说,国民政府当时的两手准备比较明智,但战局,很快就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料。



3



临危受命的唐生智,并非守城良将。
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先后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他的表现反复无常:在中原大战中,曾协助蒋介石击败李宗仁、冯玉祥等人;但此后,他又联合汪精卫反蒋,结果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实现和解,以团结抗日,此后,唐生智于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
尽管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各路人士并不看好唐生智。
▲临危受命的唐生智。
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 王世杰 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唐生智长期生病,身体很差,“如此严重之守城工作,其体力似不胜任。予今日两次用电话与商南京市民救济事宜,彼均在就寝 (睡觉) ,从可想见。”
白崇禧后来回忆说,“唐生智自告奋勇担任南京防守之重责,委员长令我协助唐侦察南京城内外之地形。时至冬令,白雪飘飞,唐率领参谋人员,我亦与唐同坐汽车先至城外汤山、栖霞、乌龙炮台、秣陵等地视察阵地;翌日继续巡视城内之蒋山、雨花台、天堡城等地。 两天之视察,我发现唐之身体衰弱不堪,身着重裘,至平地,犹可下车看看;爬高山,便托我代为侦察。寒风白雪之中,我见他虚弱之身体,不禁为南京防守之担心,为他自己担心。
在白崇禧等人看来,唐生智虽然有爱国热情,但当时已长期没有带兵,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也没有驾驭现代战争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且在来路复杂的各路守城部队中,缺乏威望;加上身体很差,甚至连亲临战场视察,都已无法做到。



4



大战一触即发。1937年11月27日,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召开中外记者会,并强硬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尽管爱国热情高涨,但唐生智的实际行动与能力,却与这场首都保卫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唐生智却经常是窝在家里,而不是上前线视察。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 程奎朗 看到,“唐生智在围城战斗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从身背大温水瓶,手捧小茶壶和三炮台随侍左右,每几分钟用热毛巾拂脸,品香茗,香烟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样子颇为镇定安祥”。
▲国军将士们依托南京城墙,誓死捍卫首都。
与唐生智的“悠闲”相比,南京城内内外外的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但大量中国伤兵却得不到救治。
美国记者德丁在当时的战时报道中指出:“自从日军攻城,南京就呈现出可怕的景象。中国方面收治伤兵的设施悲剧性地不足,早在一周之前在大街上就经常见到伤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乞求得到医治。”
大量国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南京城危在旦夕,但擅长喊口号的唐生智却躲在家里,继续悠闲地抽烟、喝茶。



5



很多悲剧,或许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南京城内仍然有50多万平民,国民政府宣布誓死捍卫南京城,给了南京市民勇气以留守。加上15万守城官兵,当时,南京城内外人口多达65万人。
蒋介石明白,从军事角度而言,淞沪会战新败,兵残衰弱;且从军事地理而言,属于 “死地” 的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但作为首都,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保卫战,否则对国对民,他都无法交代。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南京保卫战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带领一众要员和各政府部门,相继撤退前往武汉、重庆等地。蒋介石则一直坚守到了南京保卫战爆发后的第三天,1937年12月7日,才乘坐飞机前往武汉。

蒋介石本来以为,南京至少可以坚守几个月乃至半年时间。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六朝古都,将在他离开的短短六天后,就沦陷于日寇之手。
离开南京前,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惨目伤心,无逾于此。”“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
他写道: “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



6



但守城的高级长官们,辜负了人民的期望。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后,15万国军将士在南京城外奋勇杀敌。日寇连续作战四天,付出惨重伤亡后,才推进到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军大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 派出飞机,向南京城内空投《和平开城劝告文》,即《劝降书》数千份,并要求中国守军必须于一天内投降,否则日军“将断然开始进攻南京”。松井石根同时还命令,日军于9日下午4时后暂停对南京的攻击。
唐生智虽然无能,但这会儿,骨气仍在。他命令中国守军继续抗击日寇。对此,日本方面气急败坏地表示: “唐生智无礼至极,非但在十日正午以前没有任何回复,反而从十日早晨起,用猛烈的 炮火攻击我军作为酬报。”
▲南京守军机枪阵地。
当时,唐生智下了两个命令,一个是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
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绝不放弃,唐生智还命令,各部队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收缴,并命令部分军队负责把守江岸挹江门,以防止有部队和散兵私自后撤北渡长江,以表示将与南京共存亡。
尽管对外公开表示将死战到底,并收缴了全部船只“斩断后路”, 但私底下,唐生智却让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周斓,偷偷在南京长江边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轮,以准备自己逃跑时使用。



7



除了唐生智,部分高级将领,也在南京保卫战中玩忽职守。
当时,南京城外战况惨烈,但71军军长 王敬久 ,却整天忙着打麻将。71军260旅旅长刘启雄,曾两次进城去向王敬久汇报战况,结果是一次没遇到,另一次王敬久正在打麻将牌,对刘启雄敷衍了事。
87师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 陈颐鼎 回忆: “在南京城里糊里糊涂的五天战斗中,我们的上级没有同我们见过一次面,也没有哪个告诉我们南京保卫战一般部署情况,教导总队第3旅旅长马威龙曾对我说:‘南京保卫战是唱的我们当旅长的戏。’末了,他们一声不响地溜了。”
当时,根本没有过大兵团作战经验,自己又不愿意上前线的唐生智,命令部队死守各个阵地,以致兵力分散,处处挨打。

在此情况下,部分一线指挥员,根据实际战况,提出应该主动出击。
1937年12月初,在句容前线,正在指挥第156师作战的83军参谋 刘邵武 ,向军长 邓龙光 建议,以156师全面出击,解决敌指挥部后,即将矛头指向句容西进之敌将其歼灭,使南京守城部队赢得准备时间。但这一建议遭到江防司令 刘兴 的消极否定,理由是:“守恐不保,还说攻吗?”
▲南京保卫战中,71军军长王敬久等人消极备战打麻将。
南京保卫战激战中,防守紫金山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旅旅长 周振强 ,发现山下麒麟门一带各村庄都有灯火,竟然是日军的宿营地。周振强立即将情况报告给总队长桂永清,并和第三旅旅长马威龙、工兵团团长杨厚灿联名建议,应该集中兵力,由紫金山的岔路口地区出击,奇袭敌人后方。桂永清向唐生智请示。唐生智却回答说:“现在消耗兵员太多,万一出击不成,守南京城的兵力就更不够了。”
在僵硬指挥下,中国守军开始处处挨打。
占据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日军,利用飞机轰炸和重火力,逐渐攻克南京外围阵地,突破到南京城下。而声称要“破釜沉舟,不留后路”,却偷偷给自己留了艘小火轮准备开溜的唐生智,压根没有为十几万大军想过 退路 这个问题。
或许在他看来,他自己能逃跑就可以了,至于十几万国军将士的死活,还有南京满城百姓的安危,他已经顾不上了。



8



与此同时,国军将士们继续浴血奋战。
侵华战争后,日本陆军省情报部曾在 《大陆战史》 中,记载了1937年南京城光华门的战斗: “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我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10日激战一直持续到11日。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最终城破。攻打南京光华门的日军第9师团步兵第36联队乙副官菅原茂俊,13日凌晨 “到城墙根一看,发现城墙阵地非常凄惨,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
为了捍卫南京城外的雨花台高地,72军88师的国军将士们,前后阵亡6000多人。88师264旅旅长 高致嵩 在与日寇的肉搏战中,被日军士兵咬掉了一只耳朵,但他却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与敌人死战到底。264旅最后几乎全部打光。阵地快要失守时,高致嵩誓死不退,他命令将所有的手榴弹导火索联结起来,当日军冲进阵地时全部引爆。全体官兵,最终与攻入阵地的日军同归于尽。
▲国军264旅旅长高致嵩,最后时刻引爆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
在后来的报道中,后人总是以为南京保卫战打得太过软弱。但实际上,在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国军将士们的抗击一直非常顽强。 雨花台一战中,88师3位旅长,2位阵亡;6位团长,牺牲3位;全军过半将士壮烈殉国。
誓死捍卫紫金山的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也让日军非常震撼。
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旅团长 佐佐木到一 ,在此后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教导总队 “这支部队是蒋介石最骁勇的嫡系部队,因此,也是顽强战斗到底的最英勇的部队……和北支那的敌军不同,不愧是蒋介石嫡系军队,进行了数次反击,虽然是敌人,真值得佩服”



9



见战局危急,12月11日晚,在得知南京复廓防线即将被突破时,蒋介石两次致电唐生智,指示 “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12月12日,唐生智又收到蒋介石来电: “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
蒋介石显然希望唐生智,能继续指挥国军抗战下去。对此,蒋介石指示道:“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此前信誓旦旦的唐生智,扔下南京60多万军民先行开溜。
尽管此前信誓旦旦将与南京共存亡,但12月12日,随着日军开始突入各个城门,唐生智慌乱不已——当日下午5时,在匆忙中,他召集南京守军各军长、师长,开了个仅仅20分钟的短会,宣读了蒋介石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并下达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指令各部队进行突围。
但如何突围?
唐生智心中压根没有想法。他先是指令剩余的十几万大军“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然后又口头宣布“大部渡江,一部突围”。命令前后颠倒,完全混乱。
主将没有主心骨,各支守军的军长、师长们也乱了,不知道咋办。此前一直有序抗战的国军,由此开始大溃败。



10



12日,在宣布撤退命令当晚,唐生智急急忙忙,带着一干部下偷偷乘坐他们之前早已私自藏好的小火轮,迅速北渡长江逃命。而他身后扔下的,是当时尽管伤亡1万多人,但仍有多达13万守军的南京守城将士,以及50多万市民。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最高统帅,唐生智先行开溜了。
由于撤退计划太过混乱,加上部署不周,主帅先行开溜,整个南京城陷入了无组织状态的大混乱。
当时,71军军长王敬久等人在开完会后连部队都不通知,直接逃命。部分幸存的国军官兵回忆说,当时在前线打着打着,突然发现自己的长官不见了(逃跑了);然后周围的友军也开始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守军的抵抗,逐步瓦解溃败。
南京城内的大批守军和市民,纷纷往下关码头撤退。但长江边的大型渡船,却早已被计划“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国军将领 宋希濂 后来回忆:
“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渡轮,每次可载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约需时45分钟。那时下午5时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时才天亮,即夜间有整整14个小时可以航行。如果卫戍司令长官部的运输机关能确实掌握这两艘渡轮,则至少可以运送3万人过江,然而,他们却让这两艘渡轮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两三百只民船,要过江的人太多,船只却太少,各部队为抢船甚至发生枪战。”
▲南京保卫战时期的挹江门。
当时,唐生智偷偷开溜,但负责守卫南京浦口的第1军和守卫挹江门的第36师,却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被命令“死守”的第1军和第36师,力图阻止军民撤退,挹江门由此严重堵塞,大量撤退部队与守卫江门的国军甚至自相残杀,发生枪战。
由于大部分官兵无船可乘,将士们只好拆取附近的门板,制造木筏渡江,很多人抓着一些木板、树枝,试图游过近2000米宽的长江。因是冬季,江水冰冷刺骨,很多士兵都在中途溺死。
有幸存的国军士兵后来描述道, “人人争渡,任意鸣枪。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因争夺船只,互相开枪毙伤者有之;将船击毁者亦有之”,“遥闻隔江嚎恸之惨,惟有相向唏嘘,默然泪下也”。



11



12月13日,日军分几路攻入南京城中,并开始沿马路屠杀逃跑的中国军民。上午10时,日军开始围堵被围困在长江边上、无法渡江的中国溃军。 下午2时许,日本海军也突破了最后的江防,到达南京下关,并疯狂扫射正在渡江的中国军民。
大屠杀开始了。
▲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萧山令,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中国军队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只有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 萧山令 挺身而出,迅速组织手下的1000多宪兵部队,对日军进行还击,以掩护大溃败的中国军队。
此前,萧山令有多次机会坐船撤退,但他都誓死不退。他对部下说:
“我萧某受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父老;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在与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后,萧山令手下的将士们伤亡殆尽,日军开始蜂拥而上,萧山令继续率领官兵,端着刺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