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是中国的,苍老师是世界的。哦不对我在说什么?东北人是东北的,东北土地是世界的。在这片黑土地上打拼的,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还有外国人。东北经济除了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觉得东北基本不怎么排外,对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都算是比较开放。不少外地人也在东北工作、生活、定居,在这片黑土地上打拼,东北今日的经济惨淡,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我认识的外地人里,罗老板算是最为东北经济形势头疼的一个。他从事建材行业,赚钱多少与经济繁荣高度吻合。现如今利润太低,应收账款要不回来,拖欠职工工资导致员工满腹牢骚,上班没有积极性。他在办公室呆着闷,打电话来找我出去喝茶。罗老板出生在南方某省G市,在一个经商家庭里长大,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做生意。罗老板打小就耳濡目染,培养经商头脑。初中毕业后,他本可以光荣地进政府,还能提拔干部。可他死心塌地在叔叔那里打下手,学着经商。叔叔看着他精明能干,肯吃苦,就让年纪轻轻的他去一个小建材作坊管账。这段经历给了他不少经验,可毕竟他太年轻,在老一辈面前始终施展不开手脚。改革开放后,政策大好,罗老板所在的G市小建材作坊一跃成为建材大厂,并且在当地打出了名气,还闯入了特区市场,创造了不菲的收入。罗老板作为财务负责人,第一次在特区参加招商会,也就是在这次招商会上,结识了自东北南下招商的政府人员。经过几次接触,罗老板觉得去东北单干有戏,不仅可以自己说了算,还可以大展身手。此时罗老板的父亲身体欠佳,提早将家产做了分配,自己去香港的一家专业护理医院养老(当时内地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就这样,罗老板毅然带上全部家当,只身来到东北。来到东北以后,罗老板就四处寻找老乡。当时G省老乡在东北的数量远远没有现在的规模,更别提商会。但罗老板仍在个别老乡那里,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了解个七七八八,对各个地区的政府动态,民俗民风,市场情况也算是摸得差不多了,便怀揣着梦想走进了招商局的大门。当时的招商局,只在省会城市才有,各地市、区政府还没有设立这个招商部门。罗老板在招商局谈了很久,又辗转由招商局介绍到地市一级领导。考察了一年多,就在政府领导的耐心都快耗尽了并开始以为他是骗子的时候,罗老板终于出手建厂了。聪明的罗老板将自己的厂子挂靠在国营建材厂名下,“租借”国企的荒地(用来堆放原材料和半成品)、厂房,专门给国企生产配套建材产品。国企生产木门,他负责加工活页和钉子;国企生产瓷砖,他负责上釉;国企生产角柜,他负责给割玻璃,配套运输安装。无论国企生产什么,他总能找到一个小环节包干生产,而且干得又快又好。过了一段时间,他干脆提出“总包”某几样产品,比如地板块,比如瓷砖。罗老板眼光敏锐,看到东北森林资源丰富,木质地板块早晚要走俏。东北某地特产的红泥,则是烧制瓷砖的绝佳材料。罗老板一心要把这两样产品做好,等市场规模大了,必能带来丰厚的收益。话说“总包”这事儿,由于罗老板的小厂子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不仅帮助政府解决了一部分残障人士就业,还能帮助国营建材企业解决一部分临退休人员,当地政府开了几次会后,就同意了。那么,罗老板借着国企的便利条件,顺利垄断了区域内的地板块与瓷砖生产。随着老百姓生活的逐步改善,家装建材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渐渐的,罗老板的厂子虽然挂靠在国营建材厂下,其利润和规模却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国营建材厂。尤其是工资待遇方面,罗老板的员工始终赚得比国企员工多。而这国营建材厂经营不善,流转慢,成本高,一直在连年亏损,靠政府的救济和银行贷款活着。到上世纪末,中央掀起国企改革浪潮,原国营建材厂不再享受政府拨款,若不能自负盈亏,就要按相关文件破产清算,职工买断工龄下岗。罗老板敏锐地感觉到,他的机会来了。他首先高薪聘请原国营建材厂的厂长,到他这里当总经理,同时由老厂长出面,尽力挽留国营厂的技术人员。随后罗老板到政府表态,愿意全盘接受国营建材厂的下岗职工,退休职工——条件是老厂的债务全部由政府承接,为接受买断员工所支付的成本由政府转让土地使用权作为对价,给他办下来土地证。政府觉得,既不用花钱,又能解决破产企业和下岗职工,仅仅是办个土地证,没什么成本。而老厂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和拖欠的货款——拖欠的贷款不久赶上银行集体上市,准备核销;拖欠的货款不多,政府拿点钱就解决了。于是,政府开了几次会,很快就同意了。罗老板又象征性缴纳了一点点土地出让金,就把土地使用权拿下,在此基础上,翻新了老旧厂房,备齐了合规手续,又给厂房办下了房证。把土地和厂房押给银行,拿着钱买了一批进口先进设备。罗老板以最小的代价,接手了国营大厂,并使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随着国企改革的脚步,住房改革也随之到来。和全国老百姓一样,东北老百姓再也不能靠着在国企积攒工龄分房,只能拿着钱到市场上买商品房。商品房的繁荣极大刺激了建材行业,而且建材外运成本极高,罗老板的厂子设备先进、工艺领先,还靠近原料与消费产地,订单多到接不过来。步入千禧年,就在全厂职工准备大干一场,为自己赚钱买房的时候,罗老板突然宣布要在新建工业区买地办厂,老厂区整体搬迁,土地卖做盖楼用。厂里的职工,多数是从老厂转制而来,对老厂感情颇深。而且多年在这里工作,住在附近,玩在附近,亲戚朋友都在附近,冷不丁要搬到那么远的工业区去,很不舒服。只是这次罗老板态度强硬:要么搬迁,要么辞职,任凭总经理(原老厂厂长)的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这时大家才开始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国企,而是罗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私营企业了。当年转制过来,避免了下岗,对“辞职”这个词感觉还很遥远。现在切身感受到了,思前顾后难下决心。最终,老厂长带着一帮人辞职,在附近租了个厂房新成立了一个建材厂。而罗老板顺利摆脱这些“老家伙”后,立刻上马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且削掉了除工资以外的一切福利。用工合同改为一年一签,废除终身制合同(最新的劳动法有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但那是后话了)。为了能以最小成本在新开发区站稳脚跟,罗老板到区政府承诺,厂区拆迁及土地平整费用全部由他负责,他大力支持政府新建工业开发区,还将协调G市商会进驻若干企业。那么,开发区那边最好能专门配套一块土地,土地出让金少交点,办证快一点。最终,罗老板的设想得到了全面实现。由于罗老板眼光独到,下手早,他的厂子占据着开发区最黄金的地段,大大的企业牌匾,不用花一分钱广告费就能让每个进入开发区的人都看到。新厂拿地没花多少钱,其老厂的位置已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成为该市的核心区域,借着房地产市场的上升卖了个非常不错的价钱。罗老板建成了崭新的砖混厂房,上线了成套设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职业经理人制度,罗老板也不用那么辛苦管厂了,渐渐的,终于有了休闲享受的时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罗老板没用借一分钱,甚至还剩下不少卖地的收入。也正是这余下的一点钱,罗老板拿去买房,让他尝到了房地产投资的甜头。有钱有时间的罗老板,开始花不少精力研究房地产市场。他坚定认为炒房胜过建材,但是怎么炒有讲究。炒房不同于炒股,炒股多数是在炒作别人发行的股票,又不能自建交易所,但炒房却可以自建小区,搞个一二三期。眼光敏锐的罗老板瞄准了工业区和市区结合的部位,消费群体瞄准了在工业区上班,在市内生活的人们。就在罗老板着手将自己控制的几个建材公司组建成建材集团,并新设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大型国营企业也开始陆续设立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国营企业资金雄厚,政企关系良好,一旦形成规模,必然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冲击。于是,罗老板决定兵行险招,先下手为强。他决定一口气将开发区与市内结合的区域土地使用权全部买下,然后分成几期开发,手头的资金不足,就拿建材公司来抵押。没有固定资产的建材公司,由集团来担保,将公司的运营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公司来,用贷款来满足公司营运资金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贷款的使用又非常合规。房地产公司也在申请开发贷款,并且严格按照银行要求使用,售楼回款立刻拿去偿还开发贷款,为下一期开发做融资资金准备。在罗老板的周密布置下,他又一次赚得盆满钵满。到2008年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建材厂销售开始下降,各大金融机构来集团看得紧,但其后国家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再一次激活了建材市场。建材集团资金又一次活跃起来,旗下的房地产销售也实现了井喷式的爆发。但是,我并不是要说一个励志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现实的故事。对,转折开始了。罗老板在赚足了钱的情况下,从未想过急流勇退。也许是他上了岁数,头脑不如从前,也许经商这件事,从来就是易进难退。他拿出了全部的资金(很大很大一笔),又配套了一部分融资,到这两年新建的另一个开发区拿下了大片的土地,搞工业园建设(独立开发一个工业园),建成厂房对外出租。以前他是工业园的企业,现在他要当工业园的主人。后来的故事,大家猜想得到,4万亿之后,并没有8万亿,12万亿的计划,老百姓的消费激情也并没有被带动上来。房子虽然还在卖,装修的人却越来越少。建材集团的收入越来越少,资金链越来越紧,这让罗老板很是郁闷。如今,随着经济遇冷,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在下降。新建的工业园招商困难,罗老板新建的厂房很难租出去,庞大的工业园建设计划,眼看就要泡汤。-------------回忆完毕的分割线-------------和罗老板喝过很多次茶,唯独这一次,大家都在默默泡茶,默默喝茶,没有人说话,气氛很是压抑。许久,第一壶茶的颜色都开始变淡了,罗老板抬起头来,说了一句话:我决定不再沉默下去了,劝一劝罗老板。回去吧,回到G市,找一找您的亲戚朋友,让他们支援一下。您现在这么大的产业,不好轻言放弃。目前的形式,对您非常严峻,集团旗下任何一个公司资金链出问题,都会导致金融机构一窝蜂抽贷,您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回去吧,哪怕筹到的钱,能够支持债务重组也行,拉长债务偿还期限,以时间换空间,毕竟经济不能永远这么低迷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罗老板的脸色,终于有点缓和,他叫来了秘书,吩咐订机票去G市。大家起身离席,罗老板喊住了我说:小齐,和我一起过去吧,帮我研究几个可行的方案,就按你说的来,时间换空间。我苦笑了一下说,方案不是没有,只不过时间换空间不是那么好换的,割肉一般的感觉,您能接受吗?罗老板没有回答我,走了两步突然又转身说:这次可能要去好几天,你能忙得过来吧?!帮帮我。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