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声熊
带你遇见那些能够改变你人生的好书。这些好书,值得熊爷做这样一个100%纯天然无添加的读书号。好吧,其实是50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年后面试的兄弟们注意了。。。 ·  18 小时前  
芋道源码  ·  防止超卖的七种实现 ·  昨天  
芋道源码  ·  DeepSeek+Spring有搞头么? ·  昨天  
芋道源码  ·  腾讯开源:零代码、全功能、强安全 ORM 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声熊

说完这六句话,我们就别做朋友了

谷声熊  · 公众号  ·  · 2018-06-11 22:31

正文


“真搞不懂她在生什么气!”

后台有位姑娘气急败坏地给熊丢了这么一句话过来。

原来,这位姑娘和自己多年的好朋友最近闹掰了;

但是她很懵,因为她跟朋友之间也没发生什么矛盾,就是有次聊天聊着,她就生气说跟自己没法做朋友了。

“她居然还说忍了我很久了,可我明明什么也没做啊!”

熊爷觉得,或许这位姑娘确实没做错什么事;

但祸从口出,有时我们不恰当的三两言辞,才是毁灭一段关系的真正原因。

因此熊爷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本快速解读语言、行为心理的书:《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书的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认知科学研究所创始人:匠英一。

匠英一对无意识、直觉等有深入研究,并将他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际交往中。

而这本《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对许多读者影响深远,甚至被称为“连美国联邦调查局都要看的心理书”。

在这本书中,匠英一指出了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惹出祸端的话语;


比如像事后诸葛亮一样,爱说:“所以我就说嘛……”


又比如 半路插话侠,爱帮别人总结的话语:“总之……”


……

在熊爷看来,如果我们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将这些话抛给我们身边的朋友;

那友谊走到尽头,两人做不了朋友也是人之常情。

熊爷今天,就选取书中的六句话,以及每句话背后,隐藏的一些心理诱因分享给大家;

希望大家以此为戒,别让友谊毁在了这些话上……


事后诸葛亮:

“所以我就说嘛……”

“所以我就说那样不行的嘛!”

“我刚才说了你又不信!”

作者说的“事后诸葛亮”,就如上述这般,喜欢在事情已经结束,说什么都晚的时候发表意见。

然而在大家商讨对策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坚持己见或者尝试说服别人;

因为他们会担心,一旦大家采纳自己的意见而失败的话,自己将无地自容。



“这种人一般具有确信自己永远正确而且争强好胜的性格。”

作者指出,“事后诸葛亮”的这种语言行为,其实是一种怯懦内心的表现;

他们通过这样一句难听的话,来捍卫自己的虚荣心,希望得到尊敬和认可。

而且,如果有人反驳他:“你当初不也同意大家的意见吗”;

“事后诸葛亮”就会被激怒,像火山爆发般反过来说我们无理取闹。

自我吹嘘者:

“我要受不了了……”

“我要受不了了,我又得了第一名。”

“好烦啊,干嘛升我的职。”

作者所说的“自我吹嘘者”,常常喜欢如上述这般无病呻吟地炫耀自己的成就。


在作者看来,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自我吹嘘,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吹嘘,会让听者产生不好的情绪。

所以他们会在吹嘘之前,加上一句“我快受不了了”、“我好烦”等,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同情。



但是,他们心里完全是得意的吗?

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说,表面看似很自信得意的“自我吹嘘者”,其实大多缺乏自信,甚至怀有自卑;

他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优秀一点,才会这样极力宣传自己和自我吹嘘。


而这样的吹嘘,往往会让身边的朋友觉得无语,不知道该安慰他还是恭喜他。

半路插话侠

“总之……”

作者说,“半路插话侠”最喜欢在公众场合打断别人,“横刀夺话”:

“总之,你是想说这样没用对吧。”

“总之,你同意这个方案是吧。”

而“半路插话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一个无法忍受自己被忽视的人。

比如,众人谈话中,当有人说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时,大家的注意力自然会转移到那个人身上;


这时,不想被众人忽略的“半路插话侠”,会想办法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于是他们就把别人的思想提纲擎领地总结出来,向周围人显示自己超群的理解能力。”

作者还指出,这些“半路插话侠”让人困扰的是:


他们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做有什么不好,也不认为打断别人说话会让人感到不快。

说教大师:

“我是为你好。”

作者说,说教大师最经典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是为你好。”

看起来他们好像是在好心提供建议,但仔细听下来,无非是在披露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且有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味。

作者指出,这些说教大师在说教时,内心戏其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我从生活中那个总结出来的经验,请你好好听着。”

他们用这种说教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羡慕;

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我们好,不如说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如果听者不认真听或敷衍了事的话,他们很可能再次引用“我是为了你好”,之后还可能要滔滔不绝地“演讲”了。

所以作者说,这些人常常会把朋友逼到墙角,直到他们的说教结束,内心满足为止。

好胜者:

“不过……”

作者所说的“好胜者”,是那些不论朋友说什么话,都要进行反驳的人:

“温泉虽然好,不过我觉得登山更有利于健康。”


“你这个不错,但我觉得我这个方法更合理。”

作者说,这种常用“不过”、“但是”等转折词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的无意识表现。

“他们在言语上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占上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