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全市场超3400只个股下跌!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谦谦亨通 ... ·  昨天  
神嘛事儿  ·  换个灯泡节约一千多 -20241014221316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SpaceX首次回收星舰成功#这个视频更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网友假装外国人,ofo秒退押金还附道歉信!ofo公关回应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12-16 18:18

正文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为了退押金,他假装外国人给ofo写信,结果真的很快退回了押金,还收到了道歉信。这让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ofo,引起更多网友的关注。有评论认为,既以共享经济为名,就要对消费者负责到底。


近来,不少ofo用户遇到押金难退的问题。虽说ofo客户端显示退款预计15个工作日内到账,但也有用户反映,说好的15个工作日根本无法兑现,系统一直显示退款中。


网友@zjt93 12月13日发微博称自己尝试了传说中的“外国人报案”策略。他假装自己是一个来自加州、在中国生活了两三年、中文不太好、做事喜欢上纲上线的外国人,给ofo写了封投诉邮件。



原本该网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12月14日ofo很快给他退了押金,还回复了一封英文邮件道歉。




中国用户还在苦苦等待,外国用户就能迅速退款?ofo这种区别对待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该网友将上述经历发布在微博上后,话题 #假装外国人ofo秒退押金# 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了愤怒:



目前,上文中的微博在@zjt93 的主页已经看不到,不过,12月15日凌晨,@zjt93 再次更新微博,做出回应。以下是部分节选:



12月15日,梨视频就此事连线ofo两位公关,其中一位公关称刚醒,不知道这件事;另一位公关也表示不知道这件事,并表示“应该不可能吧”。两人均表示会了解一下,但随后两人电话便无法接通。截至目前,此事尚无更新进展。


ofo押金有多难退?


其实网友之所以花样百出地退押金,实在是因为ofo退押金已经成为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难题。系统显示押金预计在0-15个工作日到账,但常常有网友反映,两三个月都收不到钱。


于是网上流传着各种“小黄车退押金秘笈”,二手交易平台上代退ofo押金的骗局也应运而生。比如你花一块钱,可以买到一份创意十足的攻略:“拨打电话4000507507,记住这是你要钱的唯一方法。电话比较难打,要坚持打30-40次。”



此前,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闲鱼平台上看到不少相关的退押金“宝贝”。诸如售价0.1元的ofo退押金攻略、售价19元的“强力软件”以及售价不等的代退服务。为揭露真相,记者联系了其中一位。但结果是,记者打钱后对方便不再回复,而且承诺的一天内退押金,也完全没有兑现。



评论
既以共享经济为名,就要对消费者负责到底

在最大的对手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的负面传闻就没停止过。日前又有网友称,自己假装外国人给ofo写信,真的很快退回了押金。

  

假装外国人,押金便能秒退。这究竟是个段子,还是ofo的确做了区别对待,尚无法证实。但从拖欠供应商贷款,到押金难退,ofo资金链紧张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如果是出于降低负面影响的考虑,对外国人加速办理退款,进而避免退款潮,也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

  

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ofo是走得相对较远的。不过所谓的远,也就三年左右而已。五花八门的单车品牌,从无到有再到无,资本从进场到离场,行业盛衰周期被大大压缩,只留下一地鸡毛。

  

不只是单车,整个共享经济领域,很多新事物都可谓昙花一现。在被视作共享经济元年的2017年,共享充电宝、雨伞、汽车、服装等,让人应接不暇。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并不妨碍它们在资本市场喜提融资。以共享单车为例,《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单车,当年融资金额达258亿元。

  

火爆的共享经济,不少是被资本催熟的产业。被资本催熟,意味着很多消费场景未必对应着真实的消费刚需。一旦烧完钱,找不到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接盘,所有的共享经济形式都得回到盈利这个基础问题上来,寻找长久的生存之道。

  

所以,在ofo的艰难时刻,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产品,很多都早已销声匿迹。那些依旧存活的品牌,也难逃风光不再的困局。最近,有篇题为《共享经济的梦醒时分》的文章提到:共享按摩椅的投资人们发现自己普遍陷入了一个怪圈,椅子修了又坏,维修费用高昂。同样的例子还有共享单车,如今的街头,找到一辆好车的时间成本大大提升。

  

回过头来看,某些共享经济的故事可谓魔幻,大起大落,高开低走。这一点,用“最疯狂的试错”来形容也不为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使用权的共享能具备一定的效率。当然,更离不开资本的培育。但是,资本也让这个产业变得浮躁,让很多创业者追求挣快钱,追求寻找接盘侠来变现,而忽视对商业模式本身的思考,进而加速了行业的衰亡。

  

资本游戏本身没有原罪,但当它们离场后,埋单的往往是消费者。退不回来的押金,街头上阻塞通道的破损单车等,让人感喟。更为讽刺的是,在复盘共享单车盛衰史时,一些创业者试图从素质论上寻找慰藉,认为中国人的低素质是创业最大的成本。这种颠倒因果关系的逻辑,和假装外国人秒退押金的故事一样,为高开低走的局面提供了一种解释——在风风火火的创业浪潮中,消费者始终是支撑估值的流量,而非真正的服务对象。

  

梦醒之后,清算早晚会到来。曾经的造富神话,换了种讲述方式——那些曾经“抛弃你”的同龄人,现在欠你199元押金。这个结局虽然有诸多不堪,但哪怕创业者有再多不甘,在走完了产业兴衰的周期后,也只能兑现承诺、收拾残局,对消费者负责到底。否则,其所淤积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必定难以收拾。

  

希望中国的创业者们正视问题,尽快认清一点:靠资本收割流量,薅消费者的羊毛挣快钱,这条商业逻辑“此路不通”。并且,在反思之后,能够有所行动。这,也许是泡沫过后最不坏的结局了。


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

责任编辑:刘丽丽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