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旁门左道PPT  ·  哪吒2打破86项记录!这张PPT牛B了! ·  昨天  
秋叶PPT  ·  10句大白话告诉你,DeepSeek到底牛在哪!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领导说,紫色的PPT很有韵味 ·  4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用DeepSeek做PPT?看到结果,我郁闷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新年私藏02:高手如何系统解决问题?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1-02-15 20:01

正文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高手和新手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差别?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知道:

· 为什么有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 为什么一个做企业文化的朋友,要去学习微商?
·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有亮点?
· 复盘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文开始。

01 当下属要辞职时……


当听到下属要辞职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劝他多考虑一下,还是帮他找到下家?

新手会拿到问题便马上给答案。

高手则会先把问题摸清,去了解清楚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动机了解了,答案便不只是说话者提出的方案。

朋友 B 之前就分享过一个案例。

A 君突然说自己不想干了,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B:为什么不想干了?
A:我觉得领导不会管理,大家每天都在加班,已经快累死了。
B:你是说他不会做分工?还是领了很多活?
A:都有吧,更多就是他总是揽活,我们太惨了。
B:那他为什么总是揽活呢?
A:他想出业绩呗。
B:这不好吗?
A:这……但是也要考虑大家的工作量吧!
B:所以你的问题是太累了对吧。
A:是的。

你看,A的表层问题是领导的问题,但根本的动机是自己想要轻松一点。


所以,答案便不只是辞职:

· 有没有可能招一个实习生,分摊工作量?
· 有没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工作时间?
· 有没有可能转岗,去相对轻松的部门?

而如果没有界定清楚问题,便马上下结论,那答案或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浪费双方的时间。

这里有个小技巧: 当他人在抱怨时,剔除掉「外部原因」,去找到「个人的动机」。

怎么说呢?因为人很容易将问题归因于外部,比如协同类工作推进不下去,那肯定是「其他部门不配合」「工作难度大」。但是,一般来说,人的决策肯定来自于自己内心。

怎么找到内心呢?还是协同类工作推进不下去,是不是沟通能力有待提升?比如别人找你的时候没时间,那自己去找人的时候,别人自然敷衍。

你看,将视角转换一下,很多事情便更容易有答案。

毕竟,抱怨只是发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总之,在不清楚问题之前,不要去解决问题。

02 总是做不出新意……


面对一个问题,新手最容易的操作就是找到老方法,然后进行复制、调整、微创新,最后得到答案。

这纵然没错,但既然大面积是依循守旧,那肯定难说眼前一亮。

高手则是一直在围绕目标做积累。

这里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目标,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所以有一个方向。

第二是积累, 围绕目标,拓展知识面、技能圈,为亮点做准备。

举个例子,那就是 AbleSlide 首席 PPT 设计师阿文。

如果你有关注他的微博,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尝试新的设计风格,发现新的设计方法,并根据这些发现,测试在 PPT 中的实现效果。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做最厉害的 PPT 」,然后围绕它来积累。

于是,每次甲方有新的设计需求,他都能给出新意。

新意带来的是超预期,超预期带来的是满意。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3 工作是囚笼……


在一个岗位待久了,接触的都是同样思维模式的人,大家对于问题解决,大概率会有一致性的方向。

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思维的局限。久而久之,便被自己的专业困住。

高手有一个特别的能力,就是适度延展知识面,从其他领域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朋友做企业文化,于是专门研究了微商。是不是很跨界?

他说,参加了一场微商大会,发现他们的表彰很有意思:

1.表彰很具体。 直接就是用大家能感知的车啊、钱啊来激励。
2.分享很有料。 表彰后,会邀请销售冠军做分享,分享的内容除了感谢谁谁谁之外,也会给出自己的一些实操经验,比如怎么跟客户对话,什么时间点发朋友圈。
3.互动很亲切。 他们会让销冠站在桁架旁,跟来的成员合影。而来的人,也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去拍照,沾点喜气。

他私下问了几个一起参会的朋友,了解感受。他们说感觉跟销冠的距离好近,要向销冠学习。

朋友说,这件事带给自己很大的启发。

在做企业文化的时候,也会塑造楷模。但是,以前的方法都是做个表彰,然后写个通稿,浮于形式。其他人看到后,只是会觉得,奥,他好厉害。

但是,这之后,他要考虑让楷模走进大家,把具体的做法拍成小视频,让优秀能落地,让他人愿意学、能够学。

其实只要有心,处处都是跨界点。

比如学网课的时候,看看人家是怎么运营社群的,大概率知道之后该怎么盘活自己建的微信群。

比如旅游的时候,看看导游是怎么活跃气氛的,大概率知道以后自己搞团建,应该怎么操作。

比如看视频的时候,看看制作者是怎么让你愿意看完的,大概率知道怎么和他人做一次有趣的对话。

——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学问处处可借鉴。


04 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工作……


这个比较难以理解,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为什么选择目前的工作,我们的答案会有很多:

1.师兄推荐。
2.跟所学的专业契合。
3.工资不错。
4.领导很厉害,想跟着他干。
5.……

这些都是表层原因。

当我们找到它们后,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师弟师妹在征询我们的求职建议时,我们能够用基于表层原因答疑解惑吗?比如,是不是领导很厉害就应该去?

很明显,似乎支撑力度不够。

好,我们再看根本原因:供求关系。

· 个人供给:我的能力和意愿。 上面提到的专业契合、领导厉害和工资不错,都是「供给」。
· 企业需求:市场上的职业机会。 上面提到的师兄推荐,则是「需求」。

如果这个机会,我愿意拿到,或者能够争取到,那么它就是合适的机会。

可以看到,基于根本原因,我们的决策或建议便更加体系,也更有通用性。

——而这,便是我们做复盘时最应该得到的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