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CGTN)播出了一期有关“粉红经济”的对话节目。北京纪安德可持续发展主管杨刚有幸与节目主持人杨锐、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今朝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刘保成教授一起探讨LGBT及粉红经济的相关话题。
短短30分钟的讨论,诚然无法面面俱到、深入剖析,但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的央视,勇于提供平台,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民间公益机构工作者及全球观众交流对话,直接探讨中国性别多元与平等,对进一步提升LGBT群体及相关议题在社会上的能见度、推动实现国家性别平等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开创出新局面。
今年两会期间,央视国际频道用差不多10分钟时间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递交的有关保护LGBT群体的提案并正面介绍了中国LGBTQ群体现状。该节目一播出就刷爆了同志们的朋友圈。5月初央视再次直面多元性别议题,彰显国家级电视媒体对性别平等与多元议题采取十分关注的态度。历史上央视对LGBT相关议题有过怎样的报道?本公众号后续会做专题推送,欢迎关注。
播出时间:北京时间5月1日19:30(首播)5月2日3:30、11:30(重播)
播出频道:央视国际频道CGTN
栏目名称:Dialogue With Yang Rui 对话杨锐
节目时长:30分钟
节目语言:英语
访谈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今朝、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保成、北京纪安德杨刚
收看方法:1、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回放;2、在电视上及CGTN官网(https://www.cgtn.com/en.do)按节目播出时间收看;3、下载CGTN手机APP,随时回看。
## 话题1:有关粉红经济的概念 ##
作者按:上节目之前,我专门跟一些朋友聊了聊。TA们有的正面向LGBT用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有的是投资人,有的来自大企业CSR部门,也有很多来自中小微同志友善商户,还有更多从不同角度推动和争取LGBT权益的公益同行,当然也包括普通LGBT消费者。这些不同性别、年纪、社会经济背景的朋友们分享了很多精彩观点和亲身经历,对我深有启发。有太多的梗我没机会在节目上提到,所以决定将一些初步的观察思考整理出来,通过文字与所有关注粉红经济和LGBT议题的朋友们进一步交流讨论。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故事、建议和意见,欢迎跟我电邮联系:[email protected]
粉红经济,时下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为满足LGBT群体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听上去有道理,但其实在现实操作中,并不太好用。稍加推演,就会遇上各种逻辑难题。
第一,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味道。存不存在为满足直人群体、乳腺癌患者群体、苹果产品粉丝群体、90后群体等各种各样群体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TA们都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啊?
题外话:粉红色、彩虹色和LGBT群体
我觉得外国人选用“粉红”这个颜色来指代LGBT群体还是有点幽默感的。据说最早把粉红色跟LGBT里面的G关联起来的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强迫集中营里的男同性者恋佩戴粉红三角的标志(当时给女同性恋者的是黑色三角、犹太人不分男女老幼则是黄色六芒星)。
这个本充满隔离、异化、屈辱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战后被同性恋平权运动家们解构,转换为权利运动与社群团结的标志,慢慢地,很多与男同志、进而与整个LGBT社群有关的场合都会选粉红色做为主题色(比如每年5月17日全球性的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的主形象就是一个带黑色感叹号的粉红三角)。
不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旧金山的性别多元社区逐渐采用六色彩虹作为性别多元与社群骄傲的标志,这一标志现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所以,也有人管粉红经济叫“彩虹经济”。
第二,不管叫什么颜色的经济也好,其背后的逻辑还是通过贴标签将人分类。没人喜欢被贴标签——因为标签就可能意味着偏见和歧视,但其实换个角度看,当“粉红经济”和LGBT已被主流媒体和社会大众关注和讨论,意味着社会终于开始承认多元性别群体的存在,社会接纳的过程也就开始了。
题外话:LGBT其实是一条彩虹光谱
LGBT作为媒体上的高频词汇,已然成为描述多元性别群体的日常标签,但TA们和“粉红经济”以及性/别领域的绝大多数名词、概念一样,都不是从中文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听起来会有点费力气。
这四个字母还原成完整的词是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分别对应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但这四个词并不能把各种多元性/别情况都说清楚,所以,为了尽量包罗万象,通常LGBT后面还会接QIA+。Q是Questionable(待定)或Queer(酷儿)的首字母,I是Intersex(间性人)的首字母,A是Asexual(无性恋)的首字母,+号意思是后面还有无穷多种可能性。
这四个词其实只是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维度将人简单归类。当我们想描述“一个(有性别的)人喜欢何种性别的人”时,可能会用到同性恋(homosexual)、异性恋(heterosexual)、双性恋(bisexual)、无性恋(asexual)、泛性恋(pansexual)这样的词。而当我们想描述“一个(有性别的)人对自己现有的社会性别不认同、认为自己其实应该是别的性别的人”这种情况时,可能会用到男跨女(生理男性认同自己是女性,male-to-female, transwoman)、女跨男(生理女性认同自己是男性,female-to-male,transman)等等。
当人们用LGBT来描述性别多元群体的时候,其实是选用这四个字母来代指像彩虹光谱一样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人类性/别实践,绝非字面上的这几种情况。
第三,LGBT是一个真实存在、有高度一致需求的独立群体吗?
很明显不是。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说法,LGBT群体跟族群、国家等一样,都是想象出来的。且不说极度多元的LGBT群体内部都很难完全互相理解与认同,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处于彩虹光谱其他位置上的人(例如一个同性恋者很有可能完全不理解跨性别究竟是怎么回事,或始终不认为双性恋者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即便在单一群体内部,比如男同性恋群体,也会因为地域、民族、风俗、城乡、家庭经济情况、受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群体认同和实际需求。市场经济实在无法找到一劳永逸的商业模式来满足各种更加细分市场的需求。
假如一定要找LGBT群体共通的但与非LGBT群体不同的需求,我想,可能只有这个:自我认同与接纳,社会的接纳与尊重。
与历史上很多时候开放的社会风气不同,现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十分保守,虽然在过去百年间,很多先行者积极地著书立说、开展社会运动,持续呼吁倡导消解关于性的社会禁忌,但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自信地、公开地、正面地讨论与性有关的话题(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开发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虽然被评价为“中国唯一没有毛病的一套小学性教育教材”,但迫于家长和围观群众的舆论压力,不得已从小学生手中收回)。
当人不能在性与性别方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一遍又一遍审查自己的性别认同、性别气质、性取向、性行为、性愉悦……不仅给个人成长带来多重困扰(因认同自己是同性恋但无法全然接纳,自杀身亡的报道屡见不鲜),还因为试图过上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酿成很多人间惨剧(例如李银河曾提到,中国80%的同性恋都结婚了)。
奇怪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热衷于不假思索地用流行的性/别观念审查并操纵别人。中国社会关于性与性别的主流观念是二元的、刻板的,例如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男、女两种性别,而人与异性恋爱和做爱才是唯一正确的。在这样的认知之下,逼婚逼育引得年轻一代怨声载道,而同性恋青少年被迫接受早就被证明是一场骗局的扭转治疗,有的不幸落下终生残疾。
这样的社会现状,使得绝大多数LGBT还不能接纳自己的身份,也无法向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出柜(向别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完全出柜的LGBT人群不到5%。所以,从商业角度看,LGBT客户群在国内还是隐藏的。
题外话:中国LGBT群体有多少、TA们在哪儿?
目前并没有非常好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究竟有多少LGBT人口。参考世界上多地开展的人口学抽样调查的结论,学界及性/别领域公益组织通常估计中国LGBT人群应占总人口数的3%,也就是大约7000万人。这从营销角度看,确实是一个可观的市场规模,但超低的完全出柜率对任何一个想做大规模营销的商业项目都是巨大挑战。
另外,很多在国内不能做自己的LGBT人群通常会选择出国消费。这对中国本土想要瞄准这一客群的企业来说,无疑提出另一大挑战。
仔细想想,帮助LGBT人群自我认同与接纳、推动社会接纳与尊重性/别多元群体是商业项目的根本追求吗?坦白说,我认为这不是商业机构的追求,也不是企业的专长。这样的工作,需要性/别领域的公益机构的积极参与。企业能做的,是与LGBT领域的公益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建设,如果TA们未来想在LGBT群体中获得商业利益的话。
第五,LGBT群体只能作为消费者或被消费对象看待吗?
我不这样认为。LGBT群体,特别是男同性恋群体常常被各种市场调研数据描绘为一群高收入、没负担、有大量闲钱随时准备一掷千金的人。也许这样的数据有一定道理,但从目前的一些报告来看,对城乡、地域、行业差异、年龄、职位等影响消费行为的维度分析还只是刚开始。我曾经接触过很多非LGBT人士创办的商业项目,对LGBT群体的了解不足,快速进入这一听上去顺理成章的蓝海准备盈利,却常常草率收兵。
另外,如果真有符合某个LGBT细分人群真实“痛点”的产品和服务,一定会受到欢迎,不过可惜的是,有关LGBT群体中各个细分人群的独特需求调研还比较少。在这一方面,来自LGBT群体内部的创业者就有非常大的优势。TA们比较贴近用户,能准确把握客群的精准需求,并用市场化的办法设计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面向男女同性恋者的社交软件和直播)。由LGBT成员创办的企业不仅能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还能有力促进LGBT群体的自我认同接纳和社会接纳。
所以,我觉得粉红经济,这个与LGBT同样作为引进的概念,更像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经济共同体。如果一定要给TA一个定义,我倾向于认为TA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其中,LGBT+人群、LGBT+友善商户以及LGBT+公益机构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