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机制与其他所有功能性组织的治理有着根本不同。社区治理有其独特的运行原理、专业技术和目标追求。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通过优化社区治理以巩固国家治理之基的路径。
(一)优化社区治理的运行原理
1. 过程优先原理
在社区治理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取向优先,效率取向次之。这是社区治理区别于企业治理、专业化组织治理、功能性组织治理的重要标志。社区治理过程不仅仅是取得共识的过程,也是培育自治资本的过程,更是提升居民社区认同的过程。
2. 多元协同原理
在后“单位制”时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主体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从总体上来,主要经历了“政府一元主导”到“政府与居民二元互动”再到“多元协同”三个发展阶段。在政府一元主导形态中,主要侧重于控制体系的建立,像居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就是整个城市治理结构中的一个漏斗,所有问题都要通过这个漏斗沉淀到社区之中。在政府与居民的二元互动形态中,基层组织主要扮演信息中转站、政策解释者、活动策划者、平台搭建者、任务转化者等角色。多元协同的治理形态是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社区精英、社会组织精英等多方参与、互动协调,实现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机整合,达成一种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这就是治理逻辑在社区中的体现。基层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在治理时代,承担着社区资源整合者、社区生态重塑者、多元协同主导者等多重角色。
3. 参与治理原理
社区参与式治理是以社区公共议题为前提,以社区议事会为载体,社区相关利益方按照程序规则,在自愿互利、合作互动的基础上,对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达成一致行动的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是居民自治、社区治理乃至基层治理所赖以遵循的基本原理。因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所涉及的事项往往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与群众利益相关度越高的领域,其治理过程对公平、正义和民主的要求也就越高。更为重要的是,参与式治理不仅可以消解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还有助于培养积极公民或积极行动者,培育社会资本,增进治理合法性,通过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共服务供给过程而增进治理的有效性。这是参与式治理的要义之所在。
(二)构建社区国家、巩固国家治理之基的路径选择
通过社区为城市注入发展的能量,通过社区为国家奠定治理的基石。这是中国未来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方向。那么,我们构建社区国家、通过社区巩固国家治理之基的路径是什么呢?
1. 恢复社会关系
社区是恢复社会关系的绝佳空间。恢复社会关系是依靠人在社区中的重新组织化得以完成的。所以,社区中群团组织的功能要比群团组织的数量、类型更为重要。比如舞蹈队能不能把社会关系和熟人社会“跳”出来,太极拳团队能不能把社会关系和熟人社会“打”出来,如果没有,那么这样的组织就仅仅是活动型组织,不是功能型组织。把活动型组织转化为功能型组织,是优化社区治理的秘密所在。因为功能型组织可以通过调解、协商,把很多矛盾和冲突消解在群团组织之内,从而释放治理能量,展现治理能力,使其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要件。
2. 缔造社会联结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注社会联结的社会。我们进入社区,非常关注两种类型的联结:一是物物联结,二是人人联结。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发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最有效的四个支点是:亲子、环保、公益、养老。因为这四个支点的背后具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点。我们发现不能用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这样的二元对立来分析中国社会。中国人奉行关联主义,它既不是集体主义,也不是个人主义。关联主义的关键有两点:既要发生关系,又要缔造联结,重心在“联”上而不是在“关”上。关联主义的社会生成机理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注重从个体向外部的道德扩展。所以,这是一个有别于西方立体社会(即阶层社会或阶级社会)的水平社会。在这个水平社会中,个体与家庭的关联,家庭与社区的关联,社区与国家的关联,成为将不同要素串联在一起的联结机制。如果把社区置于这样的视野中来看,我们发现社区乃是“扩大的家庭”。公共生活为什么能够在社区中成长起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就是潜藏在社区中的各种各样的关联。如果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个人主义,那么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是关联主义。展现关联主义的重要空间就是中国的家庭和社区这一扩大了的“家庭”。
3. 培育社会资本
对于中国而言,健康而定型的国家治理体系取决于政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相互协作。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社会这个层面的力量太弱。如果没有社会的自我调节,没有社会的自我修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肯定会缺少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部件。与西方将国家与社会视为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绝缘的两个部分不同,中国一直在探索国家与社会的交集点与交集区域。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不是在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决定、相互排斥的逻辑机理中展开的,而是在国家与社会相互关联、交集和合作的逻辑机理中展开的。目前中国的社会治理既不是国家中心主义,也不是社会中心主义,而是互动主义的。沿着这样的逻辑通道,我们熟知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益、社会组织就应运而生了。不仅如此,依托社区公益基金而成长起来的社会财产、依托社区公益活动而成长起来的社会劳动也就呼之欲出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如果把“社会”这个空间的组织、资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过程做实了,那么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也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了。
4. 倡导社会劳动
社区里面由阿姨们组成的编织队常常做棉帽、棉鞋送给困难老人、独居老人,这些产品就是社会劳动成品,她们的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劳动不是泾渭分明的分为私人劳动与公共劳动。劳动实际上是分为三个部分:家务劳动、社会劳动和生产劳动。社区中像编织队、手工坊这样的志愿组织,就是社会劳动主体。基于这样的理论判断我们发现,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社区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劳动。“社”这个字,有两重含义,一是跟女性有关系,二是与土地有关系。所以说,社区很大程度上是女性主导的空间,这是由文字延伸出来的。故社区中的社会劳动主体多数是以女性为主的,这与德国滕尼斯的社区理论显然是不同的。由中国文化基因孕育出来的社区,乃是一块女性化的土地,是一块不断生产社会劳动产品的土地。寻找中国社区背后的文化密码,揭示中国社区中的文化基因,是社区中国赖以立足的基点之一。
5. 弘扬社区公益
公益社区是针对人格而言的,它是互助社区的扩展与提升。互助是家庭间、群体间的慷慨行为。但如果一个项目能够惠及社区中大多数人,那么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公益社区。如社区义卖、社区公益基金就是实现公益社区的重要途径。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社区公益,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尽管社区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细胞之一,而且国家对社区建设的资源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社区作为资源配置剩余空间的面貌还是存在的,社区内部许多公共难题还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居民公共生活资源短缺的现状还依然存在。在社区治理的框架和逻辑中,通过居委会、社区自组织等主体开展资源整合和资源开发,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社区公益的格局,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构建公益社区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资本、催升社区温度、提高精神密度的过程。如成都著名的社会组织“爱有戏”创设的社区义仓、义坊、义集等,实际上就是在挖掘中国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以重铸中国社区的精神气质。公益社区的最大鲜亮之处就是集集体行动和社区公益于一身。
6. 彰显社区治道
彰显社区治道就是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构建良治社区。不同学科对社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社会学聚焦社会关系的重建,社会工作聚焦助人自助,经济学聚焦社区经济潜力的开发(如社区广告、网购进社区、社区物业管理的规模效应等),政治学聚焦治理结构的重建、完善以及社区治道的彰显。社区治理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乃至地方治理相比,远远没有那么复杂。因为社区治理的宗旨就是惠及于民。任何有利于社区和谐、社区稳定、社区认同的项目都可以尝试。能否达到社区的良治,关键是要看两点:(1)能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这涉及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逻辑转换;(2)能否在社区内部多元主体之间构建良性的协商机制、合作机制和行动机制。
7. 催升社区温度
社区的魅力在于社区的温度。一个温度降至冰点的社区,必然会成为骚乱、驱离、动荡的源头。这就是社区治理为什么会成为源头治理的原因。中国文化基因中包含着催升社区温度的天然属性。所以,社区温度并不取决于法治的严酷,而是取决于天理、国法和人情的组合应用,这恰好是中国社区超越西方社区治理法治陷入偏执主义的根源所在。201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爱丽丝·戈夫曼,用“在逃”(on the run)这一概念揭示黑人群体居无定所、恐惧频降的生活。“在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词汇,而是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即使不被通缉的黑人青年,也会因恐慌入狱而选择“逃亡”,拒绝与司法机构合作,致使他们长期处于“半合法”的边缘,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在美国这个统一的国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非常可怕的人民分裂、族群分裂、不同社区间的分裂。美国对黑人群体用警越多,产生的问题也越多。当很多国家的社区沿着所谓法治化轨道将社区温度降至冰点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却将居民自治和社区治理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之中重新审视。基层群众自治成为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催生社区优质生活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也是消除社会等级符号、促进社会联结和社会融合的催化剂。良好的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可以催生社区公共空间的生长。现有的城市规划往往重市政、轻社区,社区规划基本上交给开发商,开发商则为利益主导而非社会治理主导,无视社会阶层和谐融合及建筑空间的教化功能。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最终目的是在社区公共活动中打开社区的公共空间,让居民自由、平等地进入这一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的秉性是开放和宽容。社区公共空间与等级化空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不以资本多少、不以身份贵贱、不以级别高低为标准,拒绝冷酷的歧视气息和排他性格。居民在进入这一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将社会怨恨抛至脑后,将社会隔绝予以消除。居民自治的最大魅力在于将居民拉回到一个平等、温情的公共空间中,使其感受到别具一格的“社区人”的尊严。这样的社区治理不正是对城市生命注入了稳定与发展的能量吗?这样的社区治理不正是充分稀释了城市孕育的怨恨和隔绝吗?这样的社区治理不正是构建了弥补商业系统之冷酷的温暖空间吗?社区温度高低是衡量城市生命力旺盛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始终没有放弃构建熟人社区、培育社区情感、丰富社会资本的努力。我们提出的“睦邻社区”“礼治社区”等概念就是试图揭示中国社区治理的独特路径和独特逻辑。
8. 展示社区魅力
我们研究中国社区,就是要把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感受展示出来。展示社区魅力,应该成为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要回归社区的。社区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合而成但又超越家庭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细胞是否健康。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安全、祥和、温暖的社区中,将是中国国家治理之大幸。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把社区中温暖的社会关系视为最奢侈的财富,那么也将是人生之大幸!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家”,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而是扩大的家庭,在古代是大家族,在当代就是社区之家。社区之家的温暖就是国家温暖、天下之温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