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儿童医院、儿科医生会增加吗?|“静”观其变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9 21: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岁以后,马里奥的智商慢慢上线了,最显著的一个标志是,进医院不再哈哈大笑,而是表情凝重,一有风吹草动,先哭上一小时再说。这一年半里,他一共去过四次儿童医院,其中两次打流感疫苗,一次看下巴上的湿疹,还有一次是幼儿急疹出疹前42度的高烧,每次都是嗓音嘹亮地进去,嘶哑地出来。



抱着这名壮硕的婴儿在人山人海的儿童医院里候诊,听着家长的大小声、小孩的尖叫,再闻着和绿皮车里差别不大的人肉味儿,我最显著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儿上班真是比当记者还苦,怪不得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呢。



缺儿科医生、缺儿童医院



这事怨不得家长,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北京只有一个著名的儿童医院,亲生一族不来这儿还能去哪儿呢?儿科医生的数量要提高,要经过漫长的8年医学教育;但儿童医院的数量要增加,现在就要有计划。怎么给现有的儿童医院分流?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马旭 我印象中中国每千名儿童不到两张床(指儿童医院床位),1.9张。中国有个计划,到2020年,希望变成2.2张床。这意味着应该扩大儿童医院。300万人口的城市,应该有一所儿童专科医院;在县一级的区域内,必须要有一家政府办的妇幼保健院。儿童的问题、儿童保健的问题,是应该政府投入的。一个是扩人,一个是扩医疗机构,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情。


缺儿科医生、缺儿童医院,我能做什么?即便我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置马里奥本人意愿于不顾的精神,此刻就拍板决定将来让他去上医学院,可是,距离他参加高考还有2647天,保守估计,马里奥医生最早能在2032年给大家看上病。这已经属于我们家为国家出力的二十年计划了,眼下,我们能做点什么?



学一些医学常识



就说一条。基本的医学常识应该有,拿最常见的发热来说,烧到39度以上一定要去医院吗?孩子发烧应该拿温水擦浴降温吗?高热惊厥和发烧的温度有联系吗?


根据现代医学界目前的共识,上面这几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别一有点常见病就直奔医院,也算给儿童医院减流了。当然,我绝对不是在教唆大家讳疾忌医,该做CT时得做,该吃药时也要吃足剂量。不过一提到吃药,那又是一桩新烦恼。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家里有一对双胞胎,一到俩孩子都病了的时候,问君能有几多愁。


全国人大代表 李海燕 现在都说一个药片的几分之几,都很费劲。都是按照医生说的把药全部碾碎,总共分多少次,再一点点的分开,当然很麻烦,再加上也不一定,用眼睛分得很均匀。



儿童药有别于成人药




“靠眼神判断剂量”,靠谱程度和“用爱发电”差不多。在专业人士眼里,“剂量”只是儿童药和成人药的区别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白求恩和平医院原院长 侯艳宁 千万不是说成人的用药给它减少用量就是儿童的用量,儿童这个阶段,因为他发育还是不完全的,所以有很多药他是不能用的,所以不单纯是一个量的变化,还有是一些品种的选择。


儿童药,不买是家长失职,买不着,该找谁说理?设身处地为药企想想,苍蝇肉也是肉,儿童药利润再低那也是钱,有钱为啥不挣?无非是,这钱不好挣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说,当前法律法规,的确对企业生产儿童药有各种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 孙建方 药品临床申报适应症,必须做临床试验,才能允许写在适应症上,可以用于哪些人群、哪个病种上。如果没有试验,就不能写“儿童用安全”。但是法规也同时规定,儿童不能随便拿来做试验。所以很多药品都没有儿童试验的临床数据,会导致现在临床用药里头儿童的药特别特别少。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回应,当前已采取措施鼓励短缺儿童药注册、申报,同时加快对这类药品的审评。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 吴浈 去年总局发布的“320公告”,对优先审评列出了17种情形,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都纳入优先审评,同时明确优先审评程序和工作要求。截至2016年底,共发布了12批155个注册申请的优先审评目录,这155个目录当中包含15个儿童用药。


我是静文,《“静”观其变》说医药

今天的两会新知总结成三句话


第一句: 学习一些医学常识,有的情况,不必直奔医院;

第二句: 全国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数量,会有看得见的增加;

第三句: 儿童药和成人药不止是剂量的区别,用药请遵医嘱。



做记者七年,做妈妈一年半。

七年时间,辗转长安街、三里河、团结湖。大国大变革,我有幸见证。

一年半里,新生命已咿呀学语、手舞足蹈。奶粉、疫苗、学区房……体会了无数小家庭的小烦恼。

是沈静文,《“静”观其变》

站在孩子的未来,看国家的点滴变化










央广记者:沈静文、车丽、杜希萌、美锐

微信编辑:胡睿、周文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