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浙兴起两头婚,即男不娶女不嫁,婚姻AA制,孩子两头姓。
所谓“两头婚”,就是男女双方都是正常结婚。这一婚制既不是与传统的男娶女嫁(女性进入男性家庭),也不是传统的女招男赘(男性进入女性家庭),而是在结婚之后,男女一般都继续在自己原来的家庭生活,需要时夫妻可到任何一方家庭团聚。
有些人认为很创新,有些人认为很公平,还有人认为很女权,其实它啥都不是,不过是特定背景下的暂时产物。
这个特定的背景有两条:
-
一是大规模进入婚育期的独生子女
-
普遍无法独立带娃的巨婴夫妻。而促成这一解决方案的文化基础,并非什么新式女权,而是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
回头再看这“两头”婚就一目了然。男不娶、女不嫁, 小夫妻成家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第一个随父姓,由男方抚养为主,第二个随母姓,由女方抚养为主。外公外婆的概念被抛弃,均被改叫爷爷奶奶……
哪有什么女权?
这分明是男权。
曾承载无数温馨记忆的外婆称呼都不要了,为什么?还不是想当爷爷,把自己尊贵的姓氏传下去。
有些女权家呼吁公平没问题,但是盯着
冠姓权
就很搞笑。已经延续千年的中国姓氏,本身就是妥妥的男权产物,你让孩子随母姓,实际随的还是外公的姓,真要讲女权,首先就得把自己的姓改了。那么在姓氏问题上怎样讲女权?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它,彻底废除姓氏文化,孩子随便命名,这才是真进步。
传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但两头婚的现象不是一直都有,这跟特定时期的计划生育分不开。在独生年代之前,家家有男有女,传宗接代的矛盾不明显。而独生年代之后,有一半的家庭只有女孩,顽固的老父亲不免哀叹后继无人,这就成了一种广泛的诉求。
但是入赘的老办法行不通了,因为另一半家庭也只有一个男孩,也不可能让出唯一的冠姓权。冠姓权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是男人和男人争,根本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现在依然也是。
为什么外公外婆喜当爷爷奶奶?这本来合的就是老顽固的意。另外,老顽固有话语权啊,江浙经济发达、藏富于民,有钞票就有办法。而不争气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被宠坏了,长大成人也立不起来,还得惦记着老人的票子、房子、带孩子。
这种所谓两头婚,是一种半婚姻,一人抱个娃各回各家,
所谓“黏性”就是依赖,管生不管带,
“成家”之后依然可以饭来张口,自己父母伺候不用拘着,最舒服。
当然老人们也乐意,他们的传宗接代心结总算有个了结,为此愿意当牛做马。孙家李家都有了“孙子”而不是“外孙”,人人都当爷爷乐开花。
这一辈特殊情况不打紧,以后允许两孩了,咱尊贵姓氏一定能传下去。也就是说,
这注定是暂时情景
,十几年后全面两孩时代进入婚育主角,这种诉求就大大减少乃至消失了,两头婚自然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要找些现代点的原因,独生子女成婚之后,老人确实孤独寂寞冷,回谁家过年还得争,大家都有钱嘛,谁也不肯让,所以干脆架空小家庭,弄成了现代走婚制。
这个呢就要批评一下老一辈,
大家都要向现代社会进步,从前四世同堂的大宅门文化一去不复返了,
将来全都是小家庭。少年夫妻老来伴,要习惯老了还是两个人,孩子不会在身边一辈子,该放手时就放手,各家过各家日子。
年轻人都跟自己的父母亲,希望保持黏性,但这种黏性是怎么来的?是上一辈独立的小家庭,自己生娃自己喂奶、起早贪黑、做饭陪读,在漫长18年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如果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见不到爸爸或见不到妈妈,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回忆?他们长大了还会恋家吗?恋哪个家?父母家还是外婆家?
每一辈人都应该独立。你们的孩子是你们的,不是给双方父母一家分一个的。在姓名、探视、过年等问题上讲究公平,是合理的。但是这个度建立在小家庭独立的基础上,
如果以瓦解小家庭的方式来求各方满意,就过了。
婚后各住各家、一家主要抚养一个等安排,实际上是把小家庭的共同生活状态和养育责任给破坏了,它肯定不利于孩子正常家庭观念的形成,而且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副作用,等小孩子慢慢懂事你们就明白了。
本文来自凯迪社区原创作者:
纸上建筑
,
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纸上建筑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