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次“丹青五色”明末清初瓷器专场,转眼已过两年。征集拍品时的艰辛,编纂图录时的纠结,拍卖举行时的紧张,依然历历在目。但回看这两年的四季拍场,明末清初瓷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顿觉辛苦值得,倍感欣慰。
当年之所以选择明末清初瓷器来着力推广,原因有二:首先觉得这是最受欧美藏家重视的中国瓷器类别。国外瓷器拍场,国人大多无往不胜,但明末清初这一版块我们还会时常败给欧美藏家。这种失败恰恰代表了世界范围内对于明末清初瓷器的认可。中国瓷器之所以自古以来驰名世界,便是因为这种“国际性”的认可。如果仅是国人自己的喜好,那便好似闭门造车,格局小了。
另一个推广明末清初瓷器的原因,便是趣味。明末清初瓷器不同于御窑,少了精工,但多了巧思;少了威严,但多了生机。精工与威严体现皇家气质,而巧思与生机却带给我们更多新鲜感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年代的考证、对画片的研索,这才是玩瓷之趣。
近来每每翻起两年前的“丹青五色”图录,一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我们还能“更进一步”。这便是“丹青五色”第二季的由来。自去年九月开始征集,到今年三月结束,甄选拍品,分门别类,恰好选出九十九件,分成十二个单元,不禁想起熙朝名品十二季花神杯,顿觉巧合。愿九十九件作品汇成我们的一腔热忱,轰轰烈烈,久久难忘;十二单元召唤大家周而复始的相聚,圆圆满满,生生不息。
明末清初时期的瓷器生产上承明代,下启清朝。在经历了战乱洗礼之后,瓷器生产的恢复自然首先出自对前朝作品尤其是官窑作品的模仿,而这种模仿竟一直贯穿了整个清代御窑的生产,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4631
清康熙
仿明青花岁寒三友图大盘
直径 D 24.4
“大明宣德年制”款
RMB:1,000-2,000
自晚明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开始摆脱官窑的束缚,更多根据瓷工个人的创新和市场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制作。款识的书写亦随潮流而动,例如各式堂名款就是根据客户需求而产生的。各式寄托款也在此时开始大量出现,他们既表现了对于前朝瓷器作品的追慕,又仿佛有一种“商标”的意味。各类款识之中最具意义的是那些写有具体年款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我们对明末清初瓷器进行断代过程中最精确的准绳。
4638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青花云龙纹筒瓶
高 H 38.5
题识:
“万寿寺”、“信士弟子包九英仝男余僧官喜助佛前供奉。甲子(1684年)年正月吉旦”款
RMB:1,000-2,000
在康熙大帝平台湾、灭三藩的文治武功下,满清政权的统治愈加稳定,御窑瓷器生产的恢复也逐渐提上日程。而有清一代御窑瓷器的生产恰恰是以明末清初时期的瓷器生产作为基础。后世的许多官窑造型与纹样,或是通过此时保持了和明代官窑的联系;或是直接创烧于此时。
4644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长方花盆
长 L 46
带座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第一卷)·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故宫博物院编,陈润民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522、523页,图338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著,徐湖平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展览:
《花漾》,志远堂,2017年10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RMB:120,000-220,000
▲参阅图
本品制为长方矩形,方口宽沿,颈部外撇,腹部渐敛,胫部内收,底部亦制为长方形,与口呼应,四角有如意云状足。整个作品尺寸硕大,线条复杂多变,成型难度极高。花盆胎体厚重紧致,釉汁洁白晶莹。口沿与底沿均暗刻回纹,胫部蕉叶和四足均以凸花装饰纹饰边缘,内填以青花。腹部四面均下挖一层,制为开光,其内以青花绘制山水长卷,画中远山近水以混水之法绘制,浓淡相宜。正背两面分绘高士访友、江渚相会,两侧面绘策舟出航、苇荡渔归。四幅画共绘八人,高士畅游之悠闲、待友相会之期盼、满载而归之喜悦等情绪均跃然于作品之上,而且四幅画作好似具有连续性,恰若一副通景长卷。
本品成型需要多次接胎才能完成,使得烧成难度大大增加。装饰手法采用剔刻、凸花填青及青花混水绘法,工艺复杂。这些特征均与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康熙青花花盆十分类似,尤其是四足的装饰方法,简直分毫不差。而两件博物馆藏品均于口沿下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为康熙官窑无疑。由此可以推断,体量如此硕大、青花如此艳丽,绘工如此精湛之本品亦必为康熙宫廷花器无疑。
▲局部图
4645
清康熙-雍正
青花釉里红菊石图蒜头瓶
高 H 24.2
“大明成化年制”款
RMB:330,000-530,000
明末清初瓷器上最引人注目的题材就是以版画为蓝本的人物故事。明代晚期,《顾氏画谱》、《诗馀画谱》、《唐诗画谱》等版画的大量刊印,为摆脱官窑限制、思想寻求解放的窑工提供了绝佳的素材。而此时坚硬洁白的优质瓷胎、发色亮丽的青花颜料又为窑工提供了上佳的“画纸”与“颜料”。这种借鉴版画用于装饰的手法,可以说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的开端。
4653
清康熙
五彩孽海记人物故事图瓷板插屏一对
高 H 37.2
RMB:120,000-220,000
瓷板长方形,以五彩绘就,四周以钱纹为边饰,四角点缀如意云头纹。内心绘两幅人物故事图:一方描绘崖壁浅溪间,一小尼身穿百衲衣,右手持拂尘,左手掩面而笑。与之相对者为一僧人,头戴僧帽,斜披僧袍,将靴子背于肩上,双手扯僧衣,赤脚于溪间前行。二人神态均描绘传神,将僧人意欲相会之急切、小尼相视偷笑之羞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绘亭台楼阁间,由窗口可见一男一女两人举止亲昵,耳鬓厮磨。窗外站立一人,正向窗内观望。此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手持两柄金锤,似为武者。两方瓷板彩料均属顶级,描绘亦极为细腻,人物神态、嶙峋山石、苍劲枯枝、重檐庑殿等细节均设色巧妙,可谓将五彩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康熙五彩巅峰之作。
瓷板其一所绘一僧一尼相会之场景,可将故事定位为《孽海记》。《孽海记》是创作于明晚期的一出剧本,故事来源于嘉靖年间南曲套数《尼姑下山》和北曲套数《僧家记》。讲述自幼被迫入空门的小尼姑色空、小和尚本无私自逃离佛门的故事。现存仅有此剧中《思凡》和《下山》二折,《孽海记》原本已不可寻。仅可从张照等人撰清宫节令戏《劝善金科》中了解部分故事情节,其中第五本卷上中第八、九、十出戏《动凡心空门水月》、《堕戒行禅榻风流》、《僧尼山下戏调情》讲述的便是此剧。瓷板其二者推测或描绘僧尼还俗后的生活场景,具体细节恐怕只有觅得原本方可知晓。
▲局部图
4654
清康熙
青花开光竹林七贤、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笔筒
直径 D 18.7
“文章山斗”款
RMB:260,000-460,000
▲局部图
4659
明崇祯
青花高唐梦人物故事图案缸
直径 D 22.2
参阅:
《精绘绣像名家杂剧》卷之一,本衙藏板
RMB:180,000-280,000
▲参阅图
本品唇口,颈部微束,圆弧腹,平底微内凹。底部露胎处可见胎体细腻洁白,致密紧实。缸外壁以青花绘高唐梦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一人趴伏几案之上,右侧有小童立侍。此人头顶飞出云气,是为梦境,其中四位仕女两两相对而立。画面另一侧绘竹林、蕉叶、山石,笔触纤细,描绘自然,搭配优雅的青花发色,一派人间仙境。
本品纹饰中男子趴伏几案而眠,头顶生梦,梦中现女子等细节都可将故事定位为《高唐梦》。《高唐梦》典出《昭明文选》卷十九之《高唐赋》,讲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王问为何气,宋玉答为朝云,又问何为朝云,才引出一段高唐梦。按宋玉所言,昔日先王(即楚怀王)游高唐,昼而眠,梦见妇人说其为巫山女,高唐之客,听说王游高唐,愿为枕席。怀王临幸后,为其立庙,号为“朝云”。高唐梦此后用来比喻男女邂逅,“巫山云雨”一词即由此而来。
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创作《大雅堂乐府》,其中收录《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四个故事,将风流韵事改为杂剧,传达了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兴和情调。本衙藏板《精绘绣像名家杂剧》中第一卷便为高唐梦,情节与《昭明文选》相类,所绘版画插图更是与本品十分相似,可知其中趴伏酣睡者为楚怀王,梦中女子居中者当为巫山神女。本品所绘巫山云雨的故事脱胎于杂剧版画,但人物的形象、衣着都是典型的崇祯时期画法。由于器型限制,云梦之台也换由亭阁栏杆来表示。这种风流题材在明代被改编为杂剧,又在晚明绘制于瓷器之上,作为案头雅玩置于书房之中,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一种风雅情趣。
▲展开图
明末清初瓷器的另一瞩目之处,就是此时作品中透出的文人意趣。这种意趣在造型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各类文房器具,特别是笔筒烧造的兴盛。而在装饰上的表现则是山水瓷画的盛行。这类作品以唐宋山水入题,将画作中的各式皴法移植到瓷器之上。伴随着山水瓷画盛行,在瓷器上题写诗文的习惯也在康熙时期开始流行起来。有些作品通篇书写诗文,有些则诗画相配(如本章lot4660赤壁赋山水人物诗文笔筒),做到诗、书、画、印俱全,更为符合文人的审美意趣。这些充满文人情怀的瓷器作品共同为平淡的书斋生活增添了几许趣味。
4660
清康熙
青花后赤壁赋山水人物诗文笔筒
直径 D 19.8
RMB:10,000-20,000
▲字面图
4664
明崇祯
青花山水人物纹三足笔筒
直径 D 20.5
来源:
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RMB:380,000-580,000
▲展开图
明末清初时期,摆脱了官窑束缚的景德镇瓷工逐渐开始自主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创作,这其中既有对已有品种的改良与发扬(如本章lot4669素三彩和合二仙供盘);更有为了推陈出新所做的尝试与创造(如lot4672釉下三彩寒江独钓图笔筒)。市场的需求是这种改良与创新的原动力,而积淀数百年的技巧和心思则是这一切变革的基础。
4669
清康熙
素三彩和合二仙供盘
长 L 20
带座
RMB:10,000-20,000
▲特写图
4672
清康熙
釉下三彩寒江独钓图笔筒
直径 D 18.4
RMB:260,000-360,000
瑞兽是我国历朝历代陶瓷作品乃至各类工艺美术品中都广泛采用的纹饰题材。明末清初的瓷器上亦广泛使用龙凤、八骏等各式瑞兽作为装饰。而且这一时期瑞兽纹饰还经常与周遭景物或其他瑞兽同时出现,衍生出“二甲传胪”(lot4675青花二甲传胪图折沿洗)、“松鹿延年”、“鹿鹤同春”(lot4681青花百鹿图大棒槌瓶)等美好寓意。
4675
清康熙-雍正
青花二甲传胪图折沿洗
直径 D 26.2
“大明成化年制”款
RMB:20,000-30,000
4681
清康熙
青花百鹿图大棒槌瓶
高 H 72
RMB:1,500,000-2,500,000
本品盘口直颈,折肩直腹,体量硕大,气势恢宏。瓶器型端正,叩之铮铮作响,可见胎质之坚实,外壁以青花装饰,口沿绘几何纹一周,颈部中央起凸弦纹,上下分饰圆珠、如意云头、回纹和海浪、山字纹各一周。腹部通景绘百鹿图,画面布局饱满,几乎占满瓶身,青花发色艳丽,浓淡相宜,具有明显的水墨晕染效果。百鹿姿态各异,或嬉戏,或站立,或闲庭信步,或休憩于松柏之下。山间祥云缭绕,仙鹤在云中翩翩起舞。松柏与梅鹿搭配谓之“松鹿延年”,寓意松柏长青,福禄万年。而仙鹤与鹿搭配谓之“鹿鹤同春”,鹿取“陆”谐音;鹤取“合”谐音,是为“六合”之意。六合是指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代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棒槌瓶为康熙时期的典型瓶型,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器型大小不一,《明清瓷器鉴定》中统计大者高约70公分,小者仅10公分左右。本品便属前者,高达72公分,体量如此硕大,制作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其并无变形,十分端正,堪称康熙时期制瓷手工业高超技艺之代表。
“鹤鹿同春”是康熙时期常见的装饰纹样,但一般所绘梅鹿的数量较少,若本品之绘群鹿者,实属罕见。这或是为了配合器型之硕大,在“鹤鹿同春”基础上而创新之纹样。头鹿引领之鹿群,相伴驰行之对鹿,山间隐现之小鹿等细节,都不免使人联想到乾隆御窑名品鹿头尊之纹饰布局。若以本品之纹饰为蓝本,增添梅鹿数量,便可改绘出鹿头尊之纹饰。百鹿之纹样最早出现于万历御窑,至乾隆时绘于鹿头尊之上,遂成旷世名品,而本品恰处于上承万历,下启乾隆的关键阶段,可说对后世御窑纹饰产生过深远影响,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而如此般重器,描绘品级如此之高的纹饰,其制用是否与御窑有关,亦未可知。
▲展开图
明亡清兴,刀兵四起,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殷切希望有旷世奇才出山,终结乱世。因此各类上古先贤的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瓷器作品之上,无论是文能安邦的唐太宗十八学士(lot4686青花十八学士图花觚),或是武能定国的女中豪杰花木兰(lot4691五彩木兰破敌图凤尾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在百余年前的此时同样适用。
4682
清康熙
青花五彩云林洗桐图罐
高 H 19.8
“大清康熙年制”款
RMB:30,000-50,000
4686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花觚
高 H 46.8
“大明成化年制”款
来源:
英国布莱顿私人旧藏
著录:
《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梁晓新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62、263页,图95
展览:
《2017年度佳趣雅集会员特展—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佳趣雅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7年10月26日-11月19日,嘉德艺术中心
RMB:280,000-380,000
▲出版图
本品撇口,喇叭形长颈,圆鼓腹,胫部外撇,为标准花觚造型。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上乘。纹饰分颈、腹、胫三层布局,颈部通景绘十八学士图,画面 以竹石、芭蕉为背景,众人或抚琴、或对弈、或书法、或作画,神态悠闲自得。腹部绘折枝花卉及飞舞蝴蝶,胫部绘五子夺魁婴戏图,其中一年龄稍长的童子做半蹲状,右手执冠,高高举起,其余四小童面露喜色,双臂高举,做争夺状,画面生动活泼,惹人喜爱。花觚圈足为康熙时期所常见的双层台,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十八学士典出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 “以天下渐平,乃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人并为学士,评古论今,商议治国之策。后人称颂为“十八学士登瀛洲”。《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历代典籍均有记载。画家阎立本曾为十八学士画像,即《十八学士写真图》。从此十八学士图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经典题材。清朝建立后,为博得中原广大士大夫阶层的支持,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1678年初,康熙帝降旨开博学鸿儒科,广开科举、招贤纳士。在此社会背景下,以十八学士图为题材的瓷器作品流行起来,成为康熙瓷器的经典纹样之一。
本品胎釉、青花发色俱佳,人物刻画生动,十八学士意境清雅,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婴戏图又为作品平添意趣,是一件难得的康熙瓷器精品。
▲展开图
4691
清康熙
五彩木兰破敌人物故事图凤尾尊
高 H 45
参阅:
《人镜阳秋》卷二十二,汪廷讷(明)撰,万历28年(1600年),金陵环翠堂刊
著录:
《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梁晓新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14、115页,图34
展览:
《2017年度佳趣雅集会员特展—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佳趣雅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7年10月26日—11月19日,嘉德艺术中心
RMB:600,000-900,000
▲出版图
▲参阅图
尊撇口长颈,圆腹渐收,近足处外撇,双层台圈足,造型挺拔,为标准康熙凤尾尊之形。尊口沿、肩及胫部分饰四道青花弦纹,口下及肩部分绘绿彩如意云头一周,颈肩连接处绘绿彩云地莲花纹。颈部及腹部主体分别以五彩通景绘制木兰破敌人物故事图。其中颈部绘一将军骑于高头大马之上,头戴红缨头盔,身披铠甲,右手持长戟,脚踏马镫,威风凛凛。马后有士兵三人,两人身披铠甲,手持腰刀与狮面盾牌,紧随其后。另一兵士则立于将军一侧,手持大旗。马前有一老翁和一童子。老翁身着淡绿色长袍,双手作揖,面部微上昂,似作拜谒状。童子立于老翁旁,着绿色短袍,手持淡红色扇,扭头回顾后方。画面背景点缀以山石、树木等。腹部所绘故事则呈现战场厮杀场面,作者利用山石将整幅画面隔成两个场景,第一场景为木兰手持双刀正与一胡人模样者大战;第二场景则绘颈部持戟将军正带兵赶来增援。
木兰从军讲述的是花木兰代替父亲前去征战的故事,典出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相传皇帝征兵,木兰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她便女扮男装,替父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转战十余年,屡建奇功。本品所绘正是木兰在激烈残酷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本品造型端庄挺拔,所绘人物故事用彩极其精细,上下两幅画面布局远近相宜,主体人物突出,笔法灵动细腻,尽瓷绘之所极,可称康熙五彩扛鼎之作。
▲展开图
在明末清初这个王朝更替、动乱四起的时代,能使人心灵受到慰藉的神仙形象,自然受到大众的喜爱。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和科举的重开,掌管举子命运的魁星也颇受崇拜(lot4697五彩魁星点斗图笔山),变得多见起来。
4697
清康熙
五彩魁星点斗图笔山
长 L 15.2
带座
RMB:120,000-220,000
康熙一朝是明清御窑厂继永宣之后,单色釉烧造的第二个高峰。这其中首先即是前朝的追慕,一代名品郎窑红就是出自对永宣红釉的模仿,其他如洒蓝、甜白亦是如此。除了追慕前朝之物,康熙瓷工的创新性也绝不含糊,乌金釉、瓜皮绿等在前朝或默默无闻,或尚属草创的釉色纷纷在这时发扬光大。而这一时期单色釉烧造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此后康雍乾三朝单色釉官窑瓷器的生产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4698
清康熙
郎窑红釉小胆瓶
高 H 11
RMB:10,000-20,000
4702
清康熙
乌金釉油槌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