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只有他能把武侠电影复活 ·  4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春节档首日票房创纪录 6部影片狂揽17亿 ·  3 天前  
光明网  ·  2025春节档票房突破17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广电内部创业有4大疑问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07 00:06

正文

文|张琳 北京电台研究中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创业,“离岗不停薪”。


如今被政策认可的“离岗创业”,不禁让人联想到传统媒体为展开自救已实施多年的“内部创业”,例如北京电台、上海报业、浙报集团、南都报系等通过团队化运营、新媒体孵化等进行的创业尝试,并已出现了像“澎湃”“并读新闻”等成绩不俗的案例。


然而,当“创业”被加上了“内部”的前缀,又是在具备双重属性的媒体行业,究竟会产生哪些变化?又存在哪些不易察觉的矛盾?

 

一、创业的突破性和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首先,“内部创业”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创业成功与否的评价并不完全来自市场(即“外部”),更多是“内部”自设的衡量标准


在设立标准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设立收听/收视率、创收、利润、播出安全等多道关卡,甚至每道关卡都是“一票否决制”,有一项不达标等于全年白干。


这种评价标准的出发点本是防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防止为了蝇头小利而伤及本体,实际上却会挫伤创业人员的积极性。


“创业”首先有“创新”之意,但不能指望极少数人的创新便能解决传统媒体的全部问题,应该从多个层面多点击破,汇聚不同团队的创业经验形成合力,所以对单一团队进行“全面评价”是不合适的。


此外,目前的奖惩周期普遍过长(以年为单位),奖惩目标不可控或无法逐级分解,容易导致创业人员沉没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丧失方向和信心,往往事情都做了,年终考核时才发现是白费力气,极易造成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否定。


毕竟,“人”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一旦创业未成,还伤了人心,那才是“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

 

二、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机制


从各个媒体的创业实践来看,基本都释放了极大的活力和潜能,不仅原有媒介内容的生产力大大提升,不同媒介形式的相互跨界更不必说,甚至延伸到了整合营销、活动策划、教育培训等领域。


这些产能的释放首先是在政策的倾斜下达成的,例如媒体公信力的背书、广告经营的授权等,但当创业进入一定阶段,政策的“特殊照顾”就不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要了,落后的机制日益成为内部创业者的障碍


例如,大众媒体的广泛性妨碍了新媒体传播的分众化和社群化,无法精准定向;固定制作费的做法妨碍了创业者对媒体产品的成本投入,无法精耕细作;传统广告代理公司的经营模式妨碍了广告主更灵活、更复杂的投放需求,无法“花样”创收。


可以说,创业团队的生产力提升了,配套设施虽有局部改善,但受制于媒体整体机制的落后,先进的生产力终将遭遇天花板。

 

三、匮乏的人力资源和“过剩”的媒体产能


目前,多数媒体以团队和项目制的方式进行内部创业,依托于现有的人力和资源。


很显然,只会采编播的人才不再适用了,无论团队负责人还是普通成员都主动或被迫的学习新媒体运营、营销品推、活动策划甚至谈判、签合同等诸多的新能力,并出于性价比的考虑将部分技术和服务进行了外包。


然而,外包毕竟不是“内部创业”的应有之义,开掘现有的人力资源是每个创业者都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团队缺人、缺人才是普遍的呼声。


实际上,内部创业的种种需求,折射出的正是媒体“母体”的问题。


在新的传播局势和竞争环境下,一方面是人才的匮乏,一方面却是“过剩”的传统媒体产能,填充版面和播出时间的大多是平庸的内容,面对新媒体的进攻毫无招架之力。大量的人力被安排生产这些内容,自身潜力也无从发掘。


“人”既然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要么发掘合适的人才去合适的创业岗位,要么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创业者的能力,都需要媒体在整体层面进行决断和创新。

 

四、创新的极少数和守旧的大多数


如果前述的几个矛盾能被妥善解决,当“创业”成功之后呢?从内部创业的初始动力来看,极少数人的创新尝试是为了更多人的集体转型,是为了解决传统媒体的沉疴、找寻大众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之路。


因此,创业团队所在的大环境需要更积极、更包容,不能演变为大多数人抱着观望的心态看着极少数人“摸石头过河”,他们干不好了看热闹,他们干得好了酸葡萄,这不仅会让创业团队的当下之路走得磕磕绊绊,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创新经验的推广与实践。


试想,当创新的极少数和守旧的大多数之间存在信息的割裂,多数人要么不了解创业的潜力莫不关己,要么太了解创业的艰辛敬而远之,那么即便少数人突围成功了,创业经验又如何推广呢?


因此,在创业途中要增强“极少数和”“大多数”之间的沟通,不仅宣传耀眼的成绩,也要沟通过程的艰辛、制度的困境,让全员参与到对创业的思考中来,统一认识、做好准备、贡献智慧、提前热身,才能不违背内部创业的初衷。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