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良计
来源 | 张良计(ID:zhang_liangj)
很多人搞错了方向,职场中年人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想东西快,动手能力强,精力还旺盛,但中年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比这个。
本身大家擅长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维度,没必要搞什么错位竞争。年轻人有年轻人擅长的东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引以为傲的本领。
许多公司裁员35岁以上的员工,并不是觉得这些中年员工能力不行,而是这些中年员工的能力不适应公司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一个卖包子的,突然有一天发现大家早餐不吃包子改吃西式蛋糕了,你如果不会做西式蛋糕这店就开不下去。
不信你去看看这些裁员的都是什么企业?基本全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
这样的行业本身变化就快,大到行业技术的更替,中到组织架构的变动,小到你每天工作内容的划分,都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的。
像字节跳动,基本每半年换一次组织架构。这种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人,能够随时归零,重新出发。
只是从概率上来讲,年轻人比较耐折腾,脑子转的也快,所以互联网公司喜欢找年轻人。
年轻人里面也有脑子转得慢不能吃苦耐劳的,中年人里面也有思维敏捷行动果断的。
所以你看人家裁的并不是所有中年人,而是那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中年人。
像我认识好几个华为的今年都三十七八岁了,人家可做得好好的,从来不担心不焦虑。每年他们还出国组织技术交流,论国际视野,论对最新趋势的把握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行业和公司是员工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金融等等,这些都要靠实打实的案例经验堆积起来自己的“竞争护城河”。
你去医院看病都知道要找个年纪大的老专家才放心,怎么到自己身上就觉得年纪大开始怀疑人生了?
任何行业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而经验这个东西,还真就要靠时间来积累,没有别的捷径。
只是有些人到了中年,经验一直不更新,10年前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10年风云变幻后还是用这个办法。
理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职场中年人面临的挑战。他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年轻人,而是其他职场中年人。
他们不卖老不摆谱,虚心学习,拥抱创新。他们不依赖经验,不躲在舒适区,无论何时身上都带着一股从0到1的创业精神。
前段时间和一个HR朋友聊天,他告诉我现在大公司里35岁以上的中年人就分两类,要么牛逼哄哄,要么凄惨兮兮,没有中间地带。
牛逼哄哄的A先生,工作15年。曾被公司外派到国外呆了2年,精通法语和英语,期间还去读了个MBA。回国后在3个部门工作轮岗,从经理一路晋升到副总裁。
凄惨兮兮的B先生,工作16年,其中在这家公司就呆了8年。无功也无过,8年里就涨过一次薪资,拿的钱还不如公司的新人管培生。长期在边缘部门摸鱼,每天做的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同一家公司,差不多年龄的两个人,未来的职场发展却是天壤之别。
A先生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很少,而B先生这样的人,我相信每家公司都可以找出几个这样的人出来。
大多数职场人一到中年就停止前进了。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归根结底原因都在自己。
这就是机会。在大多数人开始偷懒的时候,如果你保持勤奋就能一路领先,不会被淘汰。
过去我们的思维是,35岁以前拼命打工,35岁以后慢慢往管理层爬。每一次升职或跳槽薪资就比以前多一点,就这么一直积攒到四五十岁。
首先,每个公司的管理岗位是很稀缺的,并且越往上越稀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做到CEO. 所以这注定是一轮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
其次,越来越多公司不需要那么多管理者。原因很简单,科技的发展赋能了许多企业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简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是砍掉了多余的中间管理者,让沟通和执行不用再经过那么多层级。
最后,纵向的上升通道是越来越窄的,可横向的通道反而越来越宽。以后你可能要横跨不同行业,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所以未来的职场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许多35岁以上的职场人,开始重复自己20多岁刚进公司的状态。他们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做执行,重新从0开始解决问题。
这段话获得了500多个点赞,说明大家都有这个共识。
如果我们用图形来表示,未来的职场晋升逻辑从过去的单一通道变成了复合通道(如下图):
这是由如今的竞争环境所决定的。过去我们说隔行如隔山,现在这种行业之间、职位之间的壁垒正在某些小地方慢慢消解。
比如如今做产品设计的需要懂营销知识,做内容运营的需要懂产品设计,做产品研发的需要懂市场趋势,做公关的需要懂流量思维。
35岁以后的职场人,不是重新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块,而是查漏补缺加强自己的能力短板。
有这个意识的人是亡羊补牢,没有这个意识的人那就为时已晚。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最后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面对一个新的领域,新的专业,重新学习都是困难的,但千万不要逼自己硬学。
如果你天生对此不感兴趣,再怎么逼都没用。你不会做到专精,也不会变成专家,最多只是蜻蜓点水了解一下而已。
可了解并不等于理解。如果不能沉下心钻研进去,仅仅把这当做“工作需要”,那不会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
比如做广告营销的人,都知道现在B站是品牌年轻化营销的洼地。
但你如果仅仅是为了工作去了解B站,看再多的报告和案例都无济于事。因为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你始终都是一个外行在看热闹。
可你若本身就是B站的重度用户,每天不刷一会B站就睡不着觉,刷番剧看直播做鬼畜,那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你,既有专业的营销知识,又懂B站的流行文化,本身自己就是B站年轻人中的一员,提出的见解自然就会深刻。
很多30多岁晋升到资深经理、总监的职场人,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去了解一线的执行工作,只需要下属每次做好PPT跟我过就行,我只用拍板做决定。”
屁股决定脑袋是没错,但长此以往,会离一线市场越来越远。
当你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不能亲自下市场去体验真实的商业情况,始终都是隔一层纱,看不透。
你可以不用亲自写PPT方案写代码,但要知道哪里出问题了该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