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新春伊始,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和公司做个小盘点,展望新的一年。企业管理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熵增”。听上去有点高深莫测?其实简单说,就是事情往往会变得越来越乱,需要我们不断打理、梳理,才能保持活力。而审计,恰恰就是帮企业“打扫屋子、减少内耗、延长寿命”的利器。本文用轻松的语言和真实案例,带你一起聊聊熵增、内耗和审计那些事儿!
熵增是什么?重要提醒,别让企业陷入“熵死”陷阱!
19世纪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热量总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直到热平衡状态,一切停止变化,这种状态被称为“熵死”。
用在企业管理中,熵增同样是一个危险信号。如果企业能量耗尽、管理复杂度过高、内耗增多,就像封闭系统一样走向“热寂”,最终陷入停滞和衰亡。
熵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企业内部正在快速失控。我们总结了常见的“三大内耗杀手”,帮你一一识别:
1.
利益输送:暗箱操作、损耗企业价值
有的员工不想着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通过虚报费用、拿回扣等手段中饱私囊。更糟糕的是,有些高管甚至把“公司为我服务”当成理所当然,导致一连串错误决策,最终给企业带来几十倍的损失。
2. 部门对立:“部门墙”与效率黑洞
业务冲突、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甚至派系斗争,都是企业内耗的表现。这种现象不像利益输送那么直观,却是“杀人于无形”的企业慢性病,严重拉低整体运作效率。
3.
员工怠惰:表面高效,实际“摸鱼”
如果企业考核机制失效,员工容易躺平。有人伪装业绩、有人消极怠工,企业就像被绑上沙袋的马,越跑越慢。
如何抵御熵增、延长企业生命?答案是:持续减少内耗、用好审计工具,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活得更久、更强。
企业减少内耗,需要从系统性的管理改进入手,而审计,往往是个被低估的“隐藏高手”。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很少在经营管理理论中看到从经营视角讨论审计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人把它视为成本中心。在企业缩减开支时,审计部门往往首当其冲。
事实上,审计不仅仅是“找茬”或“查账”,它天然具备两个关键功能——监督和反馈。这两个功能,正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经营和审计紧密联系在一起,绝非两条平行线,更不是对立关系。用好审计,能有效对抗熵增,帮企业减少内耗,延长“寿命”。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真正用好审计这个工具?不妨从几个常见的管理难题聊起。
很多集团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遇到下属分子公司“各自为政”、山头林立的问题。这种现象一旦失控,便会严重削弱集团的统一调度和资源整合能力。要避免这个陷阱,
核心在于牢牢掌控三项关键权力:财权、人事权和审计权。
尤其是审计权,必须放在集团总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落实:
♣ 高管离任审计,防止高管在离职前“捞一笔”;
♥ 对业务模块进行内控审计,定期梳理业务风险,堵住漏洞;
♠ 针对举报投诉,开展专项审计,做到有的放矢。
更重要的是,审计结果要与财务审批和人事任免挂钩。否则,审计只能停留在纸面,难以真正形成实效。
再来看高管和业务负责人利用职权输送利益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一些企业里并不少见,既伤害公司利益,也影响团队士气。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从授权、激励和监督三方面综合施策。审计在这里同样能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
要把审计监督机制公开化、透明化,让监督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背后搞小动作”。暗中调查反而会破坏信任基础,得不偿失。
其次,
要跨级向下审计,避免平级监督失效。
最后,
要在红线范围内允许非原则性的小错,鼓励业务创新。毕竟,没有试错的环境,大家都会选择“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保守路线,企业活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说到内耗,还有一种很隐蔽但破坏力极强的现象——员工怠惰。有些员工看似兢兢业业,实际上却在“摸鱼”或者粉饰业绩。一旦这种现象蔓延,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从审计角度看,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绩效审计。通过审计,企业可以精准识别异常经营指标,确保绩效反馈机制真实可靠,防止“业绩注水”现象。同时,在推进整改时,必须考虑客观环境,比如组织架构、人员能力以及工作习惯。如果强行套用标杆经验,不仅难以落地,还可能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反而导致被动怠惰。适当的利益补偿和灵活的整改策略,才是激活组织活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就像人的生命过程一样,遵循着从创业到成长、成熟、衰退,最终走向消亡的规律。这正是熵增的自然结果。
如果想让企业活得更长久,除了不断从外部引入新能量(比如新技术、人才和资源),还要定期审视内部流程、机制和利益格局,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而审计,就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用好审计,既能帮企业减少内耗、增强韧性,还能激发团队活力,延缓“熵死”进程。这不仅是审计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的一年,让我们从内耗治理开始,为企业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单位:先导科技集团 高级审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