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唯一官方公众号,这里有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C919,飞抵拉萨 ·  2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刚刚,海南发布台风四级预警!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刚刚通知!部分公交停运、改线! ·  6 天前  
新华社  ·  网恋交友,小心境外间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ista看天下

产妇坠楼的罗生门里,这些声音不该被道德审判淹没

Vista看天下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07 21:25

正文

1、混乱不堪的战局


陕西榆林产妇坠亡事件发展到今天,一开始看似清晰的判断却陷入了僵局。


从8月30日下午3点,产妇马某入住榆林一院,到8月31日晚8点,马某从医院5楼坠亡,所有人都想知道这29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是家属和医院对于关键问题给出的解释,却让事件愈发像一场罗生门。


比如事件发酵过程中极为戏剧化、引发网友巨大悲悯的一个细节:产妇在监控视频中究竟为何下跪?


医院在公布监控画面时说,这是因为产妇“与家属沟通(剖宫产)被拒绝”,让人理解为产妇痛苦到跪地求饶、求家属同意剖宫产。


而家属在接受采访时称,所谓“下跪”画面是因为产妇疼痛难忍而下蹲


仅这一个细节的互相矛盾,就足以让看客的情绪走向不同的方向。



不管是下跪求饶还是疼痛难忍,这都牵涉到最为关键的分歧:产妇已经如此痛苦,究竟是谁拒绝了实施剖宫产?


医院在官方声明中称,早在马某住院候的初步诊断时,主管医生就已经因为胎儿头部过大、建议实施剖宫产终止妊娠,但“产妇及家属均明确拒绝,坚决要求以催产素诱发宫缩经阴道分娩,并在《产妇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顺产要求。”



而马某丈夫在采访时说,自己当时在签同意书前特意向医生确认过,“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状况时,还可以再剖腹产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才放心地签字。


两种说法中,丈夫和家属的态度一个蛮横坚决、非顺产不可,一个则是考虑到了后路,形象截然不同。



而在8月31日当天究竟是谁不让产妇剖宫产,说法更是针锋相对。


医院提供了马某的护理记录单,上面记录了马某坠楼前和家属的交涉:


第一次:患者极不配合,要求剖宫产,医护人员给予心理安慰,同时给家属交代一次,家属表示理解,拒绝手术,继续观察。

第二次:患者自行走出待产室,经医护人员劝解后由家属陪同送回产房,家属仍拒绝手术。

第三次:患者仍极不配合,自行走出待产室,再次由医护人员劝解后,产妇仍坚决要求剖宫产,家属仍拒绝手术。


这和官方声明基本吻合:“产妇因疼痛烦躁不安,多次离开待产室,向家属要求剖宫产,主管医生、助产士、科主任也向家属提出剖宫产建议,均被家属拒绝。”



医院的说法中,家属不顾产妇要求和医院建议,一直拒绝剖宫产。而家属方面的说法却完全相反。


据产妇妈妈的说法,他们是听了医生“快生了”的意见才把产妇劝回去,医生在产妇要求剖宫产时,也并没有给予多少肯定的支持。


“直到晚上6点左右,女儿从产房出来,说很疼,我们问医生宫口到什么程度了。医生说八指了,那就是快生了,我们把女儿劝回去了。第二次女儿又出来了。我们问医生,医生说十指了。当时我女儿说要剖腹产,医生说,剖腹产也是一个小时,顺产也是一个小时,当时医生还让女婿过去劝我女儿回去。”(来源:新京报)


据新京报采访,丈夫也说,他看到产妇疼成那个样子,自己跟医生提议了剖腹产。



医生却以差不多快生了为由,拒绝了。



剖宫产的事情上各执一词,对于产妇最后的坠楼,双方也意见不一。


家属质疑,待产室不允许家属陪同,那么医护人员就应该把产妇看好,而不是过了半个小时出来对他们说,“你们的人都找不到了”(来源:新京报采访)。身高1.6米的孕妇如何爬过1.13米的窗台,并且坠楼时光着身子,也是疑点。


对于一个宫口几乎全开的产妇无人看护,医院给出的解释是,一,她精神正常,医院无权限制她走动;二,事发时待产室有5名产妇,助产士或在接生或在巡查;三,产妇已经多次走出去找家属,因此助产士没料到她会走到对面的备用手术室跳楼。


马某坠楼的窗台。图片来源:华商报


悲剧已经无法挽回,比它更可悲的永远是真相的稀缺。当事双方的叙事竟然能轻易地造出两个差别巨大的故事,那么到底谁在撒谎?还是事情并不是“医院让剖VS家属不剖”的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2、医院只能听丈夫的吗?


当我们悲叹产妇死前经受的痛苦,悲叹中国产房中匮乏的尊严时,也不能全然被同情心牵着鼻子走、将道德判断一股脑地发泄在死者的家属身上,而不去思考背后是否有婚恋择偶问题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事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剖宫产到底谁说了算”


许多人质疑,为什么产妇自己要求剖宫产不算数?医院给出的解释是,产妇签署了《授权委托书》,授权丈夫全权负责签署一切相关文书。在产妇没有撤回授权、没出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时,医院无权改变之前在《知情书》上的决定,即无权擅自听从产妇做剖腹产。


医院方面提供的授权委托书


看起来,只要丈夫咬死不肯同意,那么医院就必须得听他的?


但是据法学教授@何兵 的解读,这份授权委托书只是授予了丈夫签字决定权,却没有放弃本人的决定权。清华大学法学教授王晨光称,产妇作为权力所有者,对剖宫产具有决定权,而如果产妇和家属意见不统一,决定权仍在产妇。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专家田吉顺也指出,签委托书是产妇正常住院流程,并不是剥夺了产妇的决定权,法律规定医院应首先尊重清醒病患自身的意见(来源:新京报)


也就是说,尽管产妇把签署文书的权力委托给丈夫,可是这并不代表她的意见就完全不起作用,也不代表被委托人才是唯一的上帝。


因此,医院用委托书来辩解为何不能听产妇意见改剖宫产,并把孕妇“情绪失控”的责任全归为家属阻挠剖宫产,是存在一定漏洞的。


可是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隐情”:据田吉顺专家介绍,当医生和患者都认为需要手术、但家属不肯时,医生往往会选择不手术。


为什么?因为“每台手术都有风险,一旦出问题,医院将面临家属的指责,为了避免这类情况,都会尊重家属的意见。(来源:新京报)


我国的医患矛盾是不争的事实。

图为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中,向医生提出无理要求的患者一怒之下拿出手机录证据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判断机制在拖延马某剖宫产的过程中起了作用,那这起悲剧就不止与痛苦的产妇们有关了——一份授权委托书成了最大的权威,医生的专业判断却不能发挥作用,岂不本末倒置?


当我们谅解医院惧怕医闹、被逼无奈时,也请不要把这样的潜规则当做理所当然:“以家属为大”本身还是违反了原则,如果医院只图规避风险、一味放弃自己的专业判断,那么最有可能倒霉的是谁?


还是每个弱小又无助的普通患者。


3、缺席的助产士背后


助产士是否失职,是案件的另一个疑点。它其实也映射着中国整个医疗体系的无奈。


田吉顺认为,产妇在宫口近全开之后,生产指征应该得到更详细的记录。可是医院方面提供的护理记录单上,17点50分到19点19分只有三次记录,也缺乏胎儿头位等关键信息。


田吉顺认为,按照正常顺产流程,到19点19分,医生应该已经开始指导产妇生产,或者判断是否难产而改为剖腹产。若医院拿不出更为详细的产程记录内容,意味着医院可能存在失职。(来源:新京报)



医院不仅缺乏这些必要的记录,也确实疏忽了对产妇的看管。专业人士认为,一个宫口近全开的产妇还能到处走动,是很不合理的。


医院给出的解释是,一、二线助产士都在忙于其他的工作,因为产妇已经多次出门找家属,所以疏于看管了。


人少,确实是中国医院妇产科的一大常态:妇产科的人手紧缺程度和儿科不相上下,助产士只能巡回关照待产阶段的产妇,基本没可能一对一照顾。


而其他科室的情况又怎样呢?一样不容乐观:据2015年的数据,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2.06人。城市的数据是2.96人,而农村仅为1人。


也就是说,在城市每1000人配备的医师资源是2.96人,而农村1000人口配备的医师资源只有1个人。



医师资源严重不足的后果,就是一边医生超负荷工作,一边患者不满自己被挤压的时间。言语间稍有不客气,就可能为剑拔弩张的矛盾埋下隐患。


知乎用户@賈蓁:讲真我们科夜班一个人看一百二十个病人,每个人来跟我说一分钟的话就是整整两个小时!还不包括我要换水加药打针做治疗!再接个新病人,我们觉得苦逼极了,病人也觉得我又没让你做什么,不就是换个水打个针么,我怎么问你个事情你说话那么快!你态度有问题!你什么素质!问题不可调和的地方就在于,谁能来把一百二十个数量给减了



不仅是人力资源短缺,数据一样反应出整体医疗资源的供不应求:201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55张,且这个数字多年没有涨过了。


僧多肉少,所以在普通病患眼中,医院就像是个搏命争夺医生关注与资源的战场。每个人都想心平气和地享受充足的医疗资源,却不由得被失态与失控的焦虑绑架。



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中,病人家属听到病人电击除颤时的惨叫,在手术室外疯狂拍门


偏偏生命又是那么严苛,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开小差。就像这次坠楼事件中,一般谁都会想,一个精神正常的产妇,人手不足时稍微忽视她一小会儿,大概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可惜,悲剧总是在每一个被疏漏的缝隙中悄然到来。


4、“医闹”的帽子


目前,榆林一院的公关工作已经做得很好,对于大家质疑的问题都一一回应。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等待进一步的调查,揭开那些说法矛盾的疑点的真相。


可是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前,被大多数人所唾弃的家属就应当扣上“医闹”的帽子吗?


榆林一院杨主任:患者家属在找事情的发泄口,你们不要听家属的一面之词,这个对整个事件的走向都不灵。家属是典型的医闹性质,他们承担不起这个后果,感觉他们都想往医院身上推责任,你们应该以事实为主。(来源:每日人物)


医院的履职中不是没有疑点,如果家属一有诉求就立刻被定位为“医闹”,这同样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价值观的归价值观,职业的归职业。那些极端漠视女性和产妇人权的思想固然应该批判,可是如果医院可能的疏忽仅仅因为民众的情绪就被忽视,岂不是另一个危险的极端?


与其无休止地进行道德审判和情绪宣泄,远远不如尽快明确各方在这起悲剧中应当负担的责任,在价值观和行业规范上都做出应有的警醒。


毕竟,你我都只是遵纪守法、手无寸铁走进医院的普通人,都希望医院在人最无助时是一座可以放心依靠的大山,而不是一个不够透明的巨人。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敦刻尔克 | 日本邪教 | 早恋无罪 | 自闭儿童

吵架宝典 | 遗珠演员 | 家有儿女 | 爸妈魔咒



这个长假去哪儿玩?用爱彼迎入住全球特色民宿,首次预订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