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江孙芸(Cecilia Chiang)。
在中国,很少人听说过她的名字。
但在美国餐饮界里,这三个字可谓在业界内叱咤风云,如果有食评家不认识这个名字,难以老饕自居。
她被人称为“中餐女王”
,
和“法餐女神”朱莉亚·莱尔德并称“美国两大女名厨”。
她是德艺双馨的典范,
既优雅端庄,又能做得一手好菜。
她拒绝做蒋介石的儿媳妇,
嫁给了一贫如洗的教书先生。
她本可以做一辈子阔太太,
却偏偏在人生的后半辈子,在小小的厨房里内忙得双手长茧。
她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美国对中餐的印象。
她是江孙芸。
她被人称为“餐饮业的传奇”,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瑞典国王、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夫妇、歌唱家帕瓦罗蒂......都是她的座上宾。
她获得过美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士·彼尔德基金会」终身成就奖,她是将正统中餐引进到美国的第一人,也获得这个奖项的唯一亚裔女性。
她,真正地改变了中餐在国外的地位。
几十年前,名媛的传奇故事不少。
但
江孙芸为中餐做出贡献的故事,绝对是最为传奇的其中一个。
她在上个月28号离世了,享年100岁。
她的离去被人们称为:
「一个中餐时代的落幕」
。
她的一生,都在为中餐而忙活。如果没有她,中餐如今在国外的地位不会如此的高。
01
1920年
出生在江南的千金大小姐
十指不沾阳春水
江孙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拥有52个房间的权贵家庭。
家里一共有十个孩子,两男八女,她排第七,
人称“七姑娘”
。
由江孙芸孙女Siena Chiang提供的照片。图/网络
她的父亲是留法归来的工程师,爷爷是中法铁路的总长,舅舅拿过“梁思成”建筑学奖,姨夫是哈佛海归,姑父是当时国民军中将参谋,蒋介石的亲信。
然而,越是位高权重的家庭,对于吃喝方面则越讲究。
她的家里有两个厨子,一个专做南方菜,一个专做北方菜,为的就是照顾家人的不同口味。
后来,她们全家去到了当时还被称为「北平」的北京,住进了一座旧王府里,王府有7个院子,足足有一个街区那么大。
无论身居何地,她家吃饭时,菜总是一道一道的上。江孙芸的父母常常会对菜品进行点评,还会跟她讲一遍和这道菜有关的故事。
从樟树鸭考究的制作工序,到康熙皇帝偶然吃到锅巴汤的故事……关于美食的故事都让小小的她为之着迷。
也正因如此。
一道正宗的中国菜该是什么味道,她心中清楚,并深深地根植于味蕾和记忆中。
加上父亲曾经留学法国,佐餐时爱喝香槟,母亲虽不如父亲知识渊博,但好在但思想开化、深明事理,平时会监督厨师给他准备些许小菜,好让他配酒吃。
小小的她,虽十指不沾阳春水,却有着灵敏的味蕾和丰富的美食知识储备。
这些经历,成为了她在国外发挥影响力的资本。
像江孙芸这样的富家小姐,在那个年代是绝对不会进厨房的。
可她却偏偏和别人不一样,缠着母亲带自己去市集买菜,还常常跑到厨房看母亲如何和厨师对谈,偷听每道菜的做法。
如果江孙芸的一生都这样度过,那她一定是个懂吃懂喝的大小姐。换做如今,她应该也会写一些美食评论,或是一本如果制作地道中国菜的食谱。
但那个年代,风云易变。
战争爆发后,父母相继去世,她与姐姐两个人逃亡到重庆。
江孙芸这位千金大小姐,比其他人出落得美丽优雅,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的目光,其中最为灼热的那道目光,来自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
蒋纬国地位显赫,英俊挺拔,是很多名门淑媛的追逐对象。但蒋纬国的眼里唯独只有她,为了她茶不思饭不想,整夜难眠。
几番折腾后,江孙芸依然拒绝了他。
她并不觊觎他的权贵和财富,因为自己家也是有名有姓的大户人家。
但谁都没想到,这位大小姐最后兜兜转转,找了位
一贫如洗的教书先生做丈夫
,断了蒋家公子的这番深深念想。
也因为如此,本命孙芸的她冠夫姓,人们开始称她为:
江孙芸。
婚后,她跟随丈夫迁居日本。
至此,她前半生的人生规划中,一直都没有过要开餐厅这个念头。
但生活在日本的江孙芸,吃不习惯当地菜,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名叫“紫禁城”的中餐厅,没想到颇受欢迎。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开餐厅这件事与她的一生都产生了联系。
02
1959年
没想过要做“中餐女王”的江孙芸
误打误撞地去到了美国
时间来到1959年。
当时已经与丈夫迁居日本的江孙芸,突然得知自己六姐的丈夫去世的消息,不远万里奔赴美国旧金山,去照顾失去丈夫的姐姐。
这是
她第一次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
,原本只是前去照顾丧夫的姐姐。
但却发生了改变她一生的事。
她在美国遇上了几位朋友,她们打算开餐厅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心地善良的江孙芸从丈夫那里拿出了一万美金帮她们垫付租金。
可没想到垫付了租金之后,她们就放弃了开餐厅的想法并且离开了美国,房东也不肯退钱。
进退两难的江孙芸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她身边的朋友说:
“为什么你不试试开一家餐厅呢?”
在当时的美国,中餐是社会底层填饱肚子用的——
虽然当地有很多中餐馆,但
菜系并不正宗,是根据美国人的口味而“改变”的中餐
。有很多连中国人自己都没听过的菜,例如“李鸿章杂碎”。
而且,饭菜多是酸甜口味,米饭都是用胡萝卜或豌豆炒过的。这种复杂又难以说出来的奇怪口味,再配上脏乱差的小馆环境,导致美国人对中餐的印象就是
“不卫生的街头小店”
。
面对这些粗制滥造的“中餐”,江孙芸决定让美国人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中餐。
江孙芸「福禄寿」餐厅的中式菜品,有很多都是酱汁茄子、凉粉这样的经典菜式。图/网络
“当时,华埠每家餐馆菜单都一样,三块钱四菜一汤,都是蛋花汤、炒杂碎、芙蓉蛋这些菜。服务生也不会说英文,盘子往桌上一甩就走了。
我心想,中国这么大,各省这么多好的菜,吃来吃去都是杂碎和芙蓉蛋,太难为情了。我要开餐馆,一定要做纯粹的中国菜。
就算我做失败了,至少我向美国人介绍了中国菜有这么多选择。
”
50年代的美国唐人街与当时「福禄寿」餐厅的菜单。图/《改变美国中餐的女人》
那时候,她的脑子里有一大堆的菜谱,却苦于没有下厨经验。于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来了一对山东厨师夫妇。
在美国人不认同中餐的年代,江孙芸只是个误打误撞的行外人。但她却在美国开了第一家高端的中餐厅。
名叫「福禄寿」。
虽懂得吃,但却毫无商界经验。开业的第一个月,这位昔日的大小姐不得不亲自入厨房,包揽餐厅的所有工作。
每天清晨,她要赶往市场买新鲜的肉菜瓜果。当地的小贩都是外国人,和她语言不通,也不愿意让她赊账。
“每次我都要提前好零钱,再去买菜。
而且,刚开始和市场里的人不熟悉,没有人会帮你留着菜。只要稍微晚点去,新鲜的食材早就买空了。”
看到妹妹这么辛苦,六姐劝她把店铺关掉回国,但江孙芸却不愿意。
经过了战乱的饥饿和磨难,在以前是富贵人家的江孙芸的身上,也有了一般人身上没有坚韧——
能享福,也能吃苦。
开了餐厅,人手不够,她就身兼数职,在狭小的过道里穿着旗袍端盘子。
就这样,这家只有55个座位的小餐馆开了起来。
起初,美国人都无法接受这间不卖“杂菜”的中餐厅,但“讲规矩”的江孙芸一定要做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一定要叫美国人为中国美食折服。
她想告诉所有人:
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不是廉价的浓油赤酱,而是对生活的品味,调和着历史的浓郁。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将传统中餐的精髓介绍给美国人,改变美国人对中餐的固有的不好的印象。
随着餐厅的营业,各种质疑打压也纷至沓来。
美国的中餐厅会将“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老外看菜名就会被吓了一跳,“狮子不是受保护的动物吗?他们怎么敢吃狮子肉呢?”鱼香肉丝,为什么没有鱼?“驴打滚儿”是“翻滚的毛驴”?蒸鱼为什么要“有头有尾”?
“这些在中餐里面很常见的情景,其实是需要和美国人解释清楚的。”
最让外国人受不了的是文化的差异,外国人习惯单人享用餐食,中国人讲究的是大家一起吃,面对中国人的吃饭的习俗时,很多外国人开始都有些懵。
江孙芸特别注重进食时礼仪,通常都会以身着一袭精致的旗袍, 站在桌边耐心地为客人讲解每道菜的亮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为了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中餐文化,江孙芸在菜名旁边上,写下了自己的讲解。
比如,她说叫花鸡的精髓,“除了香菇丁、鸡肉丁、熟火腿丁等丰富的配料,还加入了马蹄碎。然后,用新鲜荷叶包裹起来,放入陶土器皿内烘烤制成。”
她也建议顾客,最好用白米饭搭配菜品,而不是炒饭。
有一天。
几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来到中餐厅用餐,点了一瓶很贵的酒。在服务员们议论他们能否付得起这瓶酒钱,是不是同行来捣乱时,江孙芸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开了一瓶,接着便继续忙碌于每张餐桌之间。
没过多久,酒足饭饱的几个年轻人掏出一卷钞票,要江孙芸亲自来收钱。从那之后,那几个年轻人每周都会来一次。
很久之后,才知道他们是美国的杰弗森飞机乐队,那个年代最受嬉痞欢迎的乐团之一。
江孙芸为了招呼外国人,餐厅聘用的服务员,都来自附近大学的留学生,双语流利,举止得体。
著名剧作家赖声川和夫人,就曾在她的饭店打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餐厅开了好些年之后,江孙芸终于等到了她的贵人。
有一天,著名旅美华裔作家黎锦来到店里,品尝过这里的菜之后感叹道:
“我很久没吃过这么地道的家乡菜了。”
没过多久,他把《旧金山纪事报》的著名专栏作家赫伯·凯恩也带了过来,同样对菜品赞不绝口,并亲自为这家「福禄寿」餐厅写了几篇报道。
从那之后,「福禄寿」开始火遍整个美国。
也改变了人们对中餐的印象。
在美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中餐」两个字,代表“价格便宜”“味道差”“用餐环境不好”等贬义,并且只有穷人才会吃。
而江孙芸,
以一己之力
把中餐从「穷人吃的饭」变成了「上流社会人人追捧的极品美食」
。
曾有美食评论家这样评价「福禄寿」餐厅:
“它让美国人尝到了正宗川菜和湘菜丰富而辛辣的美味”。
如今,美国中餐常见的酸辣汤、锅贴、北京烤鸭、锅巴汤……
几乎都是江孙芸那时候引进美国的
。
高水平的出品,让这家餐厅获得了不少好评。
《Holiday Magazine》杂志连续32年推崇、连续三年得到Mobile Award五星奖,甚至连《花花公子》杂志,都专文推介其为最好的中国餐馆之一。
“
江孙芸在餐饮界的地位,很少有人能企及。
她见多识广,个性又敢于批判、创新。同时,待人非常诚恳。”
江孙芸与爱丽丝·沃特斯。沃特斯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现代饮食革命之母”。图/网络
江孙芸耐心、健谈,和不同行业的人都能聊到天南海北,
世界各地的名流去到美国,都点名要去江孙芸的餐厅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瑞典国王、披头士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夫妇、歌唱家帕瓦罗蒂......都是她的座上宾。
江孙芸那时候以为,成名的「福禄寿」总算苦尽甘来,
但没想到却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之中
。
美国的行业实行的是工会制度,但考虑到对餐厅毫无帮助以及各种限制,当时没有一家中餐厅入会。
而处在风头浪尖的「福禄寿」成为了工会攻击的目标。
江孙芸和工会纠缠七年之久。
期间,餐厅外长时间有白人、黑人举着牌子阻止客人进入餐馆、时不时有恐吓电话、被威胁在餐厅放置炸弹等,她坚持不妥协。
最终,法院判江孙芸获胜。
从此中餐厅在美国扬眉吐气,也让同样经营中餐厅的伙伴感受到希望。
这位远道而来的大小姐,让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美食的精致与博大,以及血液中流淌了千年的勤劳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