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很多,政府扶持的新戏也不少,但是却很难形成大家期盼的新“流派”,究竟原因何在呢?下面这篇文章给出了五个方面的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流派是靠演员的自身条件和他的勤奋努力,同时被社会承认得来的,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优秀的演员是形成流派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优秀演员都能形成流派,有的即使有人说是一派,但也勉强的很,有的虽然声名显赫,观众喜欢,艺术高超,但却鲜有人学,这些的原因在哪儿呢?
原因一:演员虽然优秀,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形成。
我们知道,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创造结果,这里有诸多因素的作用,在这些因素还未成熟前,不论他的表演达到何种深度,都还没有超越前人,所以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流派,比如:荀派传人童芷苓,四大坤伶之首的雪艳琴,王、梅传人杜近芳,余派传人文武老生李少春等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
原因二:只强调单纯的继承还不能出新,学得再好也难成一派。
有些演员或是一些有家传的演员只注意模仿上一代的艺术,不很注重艺术的出新和观众其他的审美需求,因此也形不成新流派。比如:梅派传人言慧珠,程派传人新艳秋等。
原因三:不注意吸收和消化,或二者融合不好。
对学习前辈的艺术及创新的关系搞不清楚,认为把一些唱腔或别的相加就是创新,没有认识到消化吸收的重要性。这里比较典型的如李维康。
原因四,有些虽然说已经被官方承认是流派了,但是,由于她这一门的诸多原因,实际离真正形成一派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所以,严格讲,还不能说是一派,比如赵燕侠,赵燕侠的艺术模仿者少,她的赵派本戏也没几出,她的腔基本没人学,就有一段“
小乖乖
”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唱来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按照她的那种风格用嗓来演绎。
原因五,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派影响很大,喜欢的人非常多,但学的人并不多,他同时也具备流派的大部分特性和属性,只是学唱这一块差点。
比如黄(桂秋)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派太难学,就这个原因,顾正秋说过一句话,很有代表性:黄先生的玩意儿太好了,好听,但黄先生的玩意儿太难学,那种嗲嗲糯糯的嗓音,唱法,没几个人能学的来。这也是黄派声名显赫,乏有传人的一个原因吧,实际除了黄派,当今的尚派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是派不好,就是难学难唱,难以普及和流传。(节选自荷露团珠《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上述五条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演员没有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二是缺乏继承者和追随者。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即拥有大量具有自己风格的传统或者新编剧目。
据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记载,自民国十二年(
1923
)至十八年(
1929
)这六七年间,以梅派剧目为例, 只“初演”的剧目——也就是自家独创的新戏或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就有前后本《西施》、《洛神》、《廉锦风》、头二三四本《太真外传》、《俊袭人》、全本《宇宙锋》、《凤还巢》、《春灯谜》等12出戏(
其中前后四本《太真外传》这四出戏是在一年多时间里陆续完成的
)。当然,其中还不包括“初演”以外的经常性的大量的传统戏演出。
梅兰芳先生曾撰文论述学艺过程中的“少、多、少”,大意是初学时会的戏(
包括技艺
)自然是少的。随着所学剧目的增多,技艺的增长,激发起拓宽其艺术驰骋领域的热情,兼收并蓄,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进而又随着审美取向的定型,艺术见识的提高,势必要对自己所学所用下一番去芜存精的工夫,扬长避短,使自己的独特技艺集中在少数几个代表剧目之中。表面看来演出的剧目是少了,但炉火纯青,在艺术创新上却达到了新境界。
从少到多,从多而少,贯穿着的是继承与发展的艺术成熟的过程,也闯出了一条攀升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后学者以为,学会了几出流派代表剧目便可以薪尽火传,得到了真经,孰不料缺少广博的根基,既影响个人的发展,也造成了剧目越传越少的现实。
本来演出场所和演出场次就不多,翻来覆去又只是那几出骨子老戏,怎么能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呢?
京剧剧目虽称汗牛充栋,但保存下来的资料却十分有限,查找起来十分困难,这大大阻碍了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丛书,旨在将流派剧目演出的精彩瞬间记录于永恒,将构成流派剧目的诸多元素一一记录在案。诸如每剧的剧情本事、创始人表演特点的提要,剧中人物行当归属、服装扮相,剧本曲文、唱腔谱、伴奏谱、锣鼓经, 以及身段谱等得以再现流派表演风格的内容,都力图完整地记录整理出来,为流派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文字的基础资料。
(该系列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总规模40卷(16开),约1600万字。拟收录自民国初年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降,迄于“文革”以前,囊括生旦净丑各行当50余位流派创始人和优秀继承人擅演的经典剧目250余出,以存留京剧鼎盛时期演出风貌。与“音配像”工程主要依靠音像资料不同,《集成》还大量通过传承人的口述及活态演示,抢救整理出一大批向称经典但无音像资料的剧目,大大拓宽了抢救整理的视野,丰富了京剧剧目的文献总量。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一书挖掘整理出一批流派剧目,其中不乏已近失传的流派艺术精品,下列剧目可为佐证。如王(
瑶卿
)派名剧《南天门》(
今能见到的只剩下王和老谭合拍的剧照
)、余(
叔岩
)派名剧《太平桥》(
据说是老谭给余说的开蒙戏
)、马派名剧《白蟒台》(
写王莽被俘后向旧臣一一乞命事,老生扮演反面人物堪称奇特
)、麒派名剧《斩经堂》(
其中吴汉的悲剧性格曾引起过热烈争论
)、荀派名剧《鱼藻宫》(
写吕后残害戚姬事,乃荀派悲剧剧目之一
)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流派剧目之珍品。
而以“关外唐”名世的唐(
韵笙
)派名剧经其家人和传人的努力竟整理出其代表作《驱车战将》《闹朝击犬》《好鹤失政》《绝龙岭》《未央宫斩韩信》《刀劈三关》等七出之多,堪称流派剧目建设的新收获。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还特别着力于武戏的挖掘整理。较之文戏,武戏更难整理,需要将演员在台上的动作招式一一准确地反映出来,没有深入的钻研领会、亲身体验,很难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