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GHATALKS EP289
不要期待外面有救世主
除非你自己已经在努力
局限与幻想
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生命一定是有局限的,哪怕跟动物比。例如人的眼没有鹰的眼视力好,人的鼻子没有狗的鼻子嗅觉好,但相比于动物,人也有其突出的地方,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用工具来弥补自己的部分局限性,在这里智力相对就成了动物的局限性。局限性也代表了区别性,动物跟人是不同的,同样人与人也是不同的,小部分人跟大部分人是不同的。
从社会地位和资源拥有度上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平民,小部分的人是精英,小部分人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他们
往往
在社会组成部分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
很多时候平民都期望决策者是慈悲和善良的,不是自私自利的,这是自古以来的期待。
所以当平民处在水深火热中,都期待着统治者是真心真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都期待着一个救世主一般的人出现,来带给黑暗中的大众一线生机和光明。
可是很遗憾,从来没有踩着七色祥云拥有超能力的救世主。
人类的局限性不会因为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就会得到弥补,当年莱特兄弟如果仅仅坐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飞翔的鸟儿幻想人要是能飞该多好,而不去动手尝试制造飞机,那人类不能飞翔的局限性还将继续。
社会的不公平性也不会因为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就会得到改变,如果当年陈胜吴广面对统治者暴虐的统治,仅仅怨天尤人,而不是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继而揭竿而起,那就不会引起群雄竞起的反抗斗争,暴虐的统治还将长时间继续。
在森林中,不会因为羚羊想:今天出去吃草不会遇到危险的。然后就真的不会遇到狐狸啊,狼啊,狮子老虎什么的。如果没遇到并不是这种期待产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而仅仅只是一个偶然,如果这个时候羚羊回去跟所有的小伙伴们说,出去玩吧,没事儿,只要你们心里强烈的想着不会遇到危险,就绝对不会有危险的。如果所有的羚羊都相信了,那么这群羚羊离绝种
就
不远了。
假如这只羚羊不仅仅停留在期待和幻想上,而是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奔跑速度,乃至让自己强壮到可以跟猛兽硬碰硬,那结局就会不一样了。这时,这只羚羊的思维就完全转变了,它有美好的愿望,但不仅仅是幻想和期待,而是实实在在动起来,把更多的依靠放在自己身上,从自身做起,让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所有的羚羊都这么想并如此努力,那么这群羚羊将会得到更好的生存。
佛陀的教诲
曾经在一座寺院的观音殿前看到一副对联,很是好:
苦海无边,尔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菩提有缘,汝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佛陀曾教诫弟子当“自皈依”,清净的自性本自具足,如果你自己不首先开始想要,并试着去剥离遮蔽自性的尘埃,外面也不会有人能开启你的自性之光。谁也不能在你没有丝毫精进的情况下保你证悟,如果有,那一定是骗子。伟大如世尊一般也曾经历三祇修福慧,百劫相庄严的磨炼,更何况仍是凡夫的我们?如果一个发心想要开启自己自性
光明
的人,仅仅是停留在幻想的层面,那么除了他的想象力会因此得到一丝提升外,其他将一无所获。
发愿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是一切的开始,但真正的愿并不是空想,愿就像一个目标,然而树立目标是趋向解脱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当我们发了一个善愿,在前进的过程中,如果福德具足,我们会遇到给我们指点迷津的人,会遇到困顿时伸出援手的人,会遇到给我们补给行囊的人,但,这一切美妙的遇见都是在路上才会发生,都是在我们已经在努力精勤中才发生。
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征程充满自信,这种希望和自信并不是因为我们在遇到打击和风雨的时候会得到天外来客的神秘力量救助,而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一切本自具足,我们拥有无限的坚韧和勇气,我们可以在自性光辉的摄持下直面一切,在风雨中挺立。
那部很火的电影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大多数病人对不公的抗争似乎“心不在焉”,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的出现,他们期望药厂可以讲降价,他们期待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当他们抓住了一个救世主就牢牢不放,直到把这个根本不是万能的救世主耗死,这是影片中大多数病者令人怜悯和心痛的地方。因为自私,没有与不公对抗的勇气;因为不团结,没有与强大对抗的能力,所以只能在水深火热中等待,等待,苦苦的等待,等待一个善良的且足够勇气和有能力的人出现。
这个善良的人为大家付出,确实得到了大家的感谢,但这种感谢是来自于“对自己有帮助”,一旦这个善良的人疲惫不堪,一旦他终止这种本可以不进行的善行,大家就开始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这么可以这样?你的良心哪里去了?你怎么变成了坏人?似乎顷刻间把所有的感谢都转化成了恨意。
善良的人,他本不需如此,他本可以继续他美好的人生,本可以不去关注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但是就在某一瞬间,某些景象激发了他内心的善良,他选择主动去付出。可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当他累的时候,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那些他为之付出的人们似乎不允许他停下来,用道德来捆绑着他,咆哮着让他前进。
良善的人如菩萨,救苦救难,良善的人是凡夫,不能救拔所有的苦难。也许菩萨不会在乎众生如何伤害他,也许善良的凡夫也不在乎大众如何对待他,但如果这个社会如此对待良善,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这种悲哀将会令更多的人处于,并长期处于贫穷,这种贫穷,比吃不饱饭更可怕。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拈花一笑:专业动作,切勿模仿!
从粉丝到净信佛弟子
一群发好心出家年轻人内心的不安和飘荡
一条狗对快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