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剑圣喵大师
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这里有一个你未知的心理学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我总是搞砸一段关系,这是怎么了 ·  10 小时前  
壹心理  ·  揭秘:1个不用辞职也能干的小众副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剑圣喵大师

疫情放大镜:逆适应,才是最可怕的传染病

剑圣喵大师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0-03-16 23:11

正文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添加星标,

即可快速查看 剑圣喵大师  更新哦




文:剑圣喵大师


>>> 01 <<<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只需要在疫情期间,看看他每天都在忙什么?


有的人每天不停地刷手机,关注着一切与疫情有关的消息。


早上感动、下午愤怒、晚上泪流满面。


有的人抓紧时间王者荣耀上分、刷剧。


还有的学生刚刚解禁就迫不及待到处游玩,朋友圈里满是景点打卡和秀恩爱。

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提醒他们,现在是上网课的时间。

疫情这段时间,网上充斥着无聊、恐惧、愤怒的情绪和低幼化的言论。

当然,我也看到那些努力在疫情期间保持专注学习的清醒者。

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一个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决定了这个人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朋友熊博士就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

疫情期间,熊博士响应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化身网络主播,直播间里不断和学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网课的效果是肯定没有课堂效果好的。

毕竟全靠学生的自律,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不可靠的东西。

而熊博士则坚持,只要他把课程上的生动有趣,就可以留住屏幕对面的学生了。

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把B站讲法学的大V讲师的课研究一番,晚上讲完课还要和我讨论课堂互动游戏。

熊博士每天都要和我讨论:

“今天学生的完课率是70%,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我的讨论居然只有100个评论,还有100个同学是怎么想的?”

“知乎的这个案例到底能不能用,会不会踩到红线?”

起初,我觉得熊博士的做法很荒唐。

何必呢,有这点精力不如去发发文。

谁不知道“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是自留地”这种高校老师的“基本生存法则”。

况且,熊博士所在学校90%的老师都是选择:直接用平台提供的示范课。

这样一来多省事啊,老师只要发着平台预先录好的视频,随便签到下就可以混工资了。

至于学生进不进直播间,谁在乎?

我看了一下与熊博士教同一科目的某位教授的学生完课率。

大概只有10%。

我侧面提醒他,他的这种做法会引来其他老师的嫉恨。

可是他带着极其真诚的语调告诉我。

“如果我的整个课都用的平台示范课,那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这个老师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有一种东西比合群更重要,那就是职业成长。如果不成长,下一次灾难来时,我们还是只能当个被保护者。”

他说的我很惭愧,我突然发现,我所贯彻的“合群”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我内心深处丧失了讲好一堂网课的欲望。

而讲网课恰恰应该是我的强项才对。

为了不被周围人抛弃,在一种安全无压力的工作条件下,我的核心技能退化了。

不仅仅是我,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核心价值退化”这种现象。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原本认为,疫情这种危机是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斗志的。

但我却惊讶的发现,相当一部人只能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比如,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由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倒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激情。

在西南联大那个下雨就无法继续讲课的简陋教室里,培养出了无数的新中国行业奠基者。

反观今天。

疫情这场巨大的公共危机里,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我们的线上学习软件,只在不断地被差评。

我们的很多老师只在不断抱怨被网课逼疯,丝毫没有改进教学的欲望。

同时,在线视频、在线游戏、短视频的播放量却迎来了高峰。

这就是一件反常识的时代怪状:危机面前,大多数人的休闲时间反而加倍了。

过去刷一个小时手机,现在就刷三个小时。

哪怕疫情刚刚结束,他们还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很多人冒着二次感染的风险,再次挤爆各大景区,再次用无意义的休闲活动来填满自己的宝贵时间。

而这种和平和安逸,是国家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无数医护人员牺牲自我换来的。

我把这种现象叫“逆适应”。

而传统的“合群观念”,正大大加速“逆适应”的传染。

比如,当面对疫情时,很少有国家愿意学习中国的“强力控制”应对模式。

因为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需要很强的行政执行力。

但是某些国家的“躺平策略”,就有很多国家争先学习。

毕竟要是你隔壁的人面对困难自暴自弃了,这不仅会让你选择振作的难度增加20%,而你的不同还会被“躺下者”所指责。




>>> 02 <<<

我们讨厌工作,讨厌学习。

我们原本应该进化出一种更加高效的行为来适应这些被我们厌恶的事物,并逐渐获得成长。

但实际上,我们为摆脱讨厌。

并没有选择学习或提高,只是往“讨厌”的东西里加入大量的“喜欢”,让它变得不是那么枯燥。

就好比讨厌学习,我们没有进化出促进自己学习的心理动力机制和注意力分配模型。

相反,我们却用大量的“打游戏”时间来冲淡学习的痛苦。

如果某一天学习的条件被摧毁了,我们突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

我们不会去选择学习,只会选择打更多的游戏来缓解焦虑。

除了“过度放松”,人还可能会陷入“虚假自我强大”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死亡显化”。

即当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死亡时,你是会奋力挣扎,还是会放弃希望呢?

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自尊处理模式。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可能会被消除时,他有两种选择。

他可以选择强化自己的核心技能,来武装自己的自我。

他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正打败外界危险。

但他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从来不是没有价值的。

还有一种策略,当自我可能被外界消除时,用比较容易获得的成就感来提升自我价值。

比如,为了能使得自己能有力量对抗下一次灾难。


一个人可以选择提高知识和身份地位。


显然,这种做法不仅漫长而且难以达到。


但它对于真正解决威胁是有效的。


然而聪明的人类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暴饮暴食、打游戏、大量购物来获得自尊,这种获得方式就迅速又简单了。


要知道“能吃”、“钻石段位”、“天价账单”也是一种厉害。


911事件后,美国人的体重和消费增加了,就是这个内在因素。


当然,这种厉害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毫无帮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