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员团队:蓝相液晶的图案化 ... ·  15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西南大学李楠楠课题组 Na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三寸三尺三丈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6-17 17:58

正文

*贴片为广告

作者 | 百老慧
来源 |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最近微博有个热搜话题:为什么年轻人会反感家里来客?

其中一个高赞回复说:

“我的亲戚来到家里,聊天三句不离催婚,还追问工资,更离谱的是还擅自跑到我房间,衣柜打开看一看,抽屉拉开瞧一瞧,真是受不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懂边界感,总是以为与别人关系亲近,举止便可放肆,殊不知却伤了情分。


人与人之间相处,保持恰当的距离,彼此才舒服。


叔本华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能做到以下三点。



墨子的《兼爱中》有这样一句话: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牵涉到利益,要维持长久的关系,往往是从利他开始的。


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寒冷的深夜里,路上行人寥寥无几,一对年迈的夫妻走进了一家旅馆。


可惜此时旅馆已经客满,老人转身准备离开。


前台侍者不忍心两位老人继续在深夜寒冷的大街上找旅馆。


便将他们带到了一个房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们不用再奔波了。”


两位老人看到房间虽然布置很简单,但非常整齐干净,便愉快地住下来了。



第二天,当他们要结账时,侍者却说:“不用了,因为你们住的是我的房间,祝你们旅途愉快。”


原来,他自己在前台过了一个通宵。


老人十分感动:“孩子,你是我见过最好的旅店经营者,你会得到报答的。”


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了门,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信封里是一张前往纽约的机票。


他来到信中的地址,矗立在他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楼。


原来,那个深夜他接待的夫妻,是当地的富豪。面前的大楼,正是老人名下的一家酒店。


老人将这座酒店交给侍者管理,因为侍者是他见过最好的旅店经营者。


而这就是希尔顿和他第一任总经理的故事。


人生就是如此,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生活中,我们过于计较自身的利益,也许会因小失大,错过机会。



有人问,抱着利己的态度去利他,本质是自私的吗?


其实不然,只要结果是利他的,那就是好的。


稻盛和夫说:“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所有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始终保持着利他之心,轻利重义,人生的道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越走越宽。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利人三寸,最终才能胜友如云,超然自逸。



《论语·为政》有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


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因为语言而产生变化。


说好了,关系更亲近,说不好,关系便会疏远。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话语间留口德,不仅可以维护情分,还能避免误解和无谓的争吵。


还有一种温情的语言,叫“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便能心领神会。


早年间,作家刘白羽的儿子检查出心脏病晚期,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带着全家人来 到上海。

巴金夫妇得知消息,多次前往探望,不过每次他都是聊些轻松的话题,从不主动过问孩子的病情。


刘白羽很感激巴金的“不过问”,巴金却说:“没什么,我只是刚好有空,陪陪你。”


也许询问看似是一种主动关心,但是对于受伤的人,不断被揭开伤疤或许会是另一种伤害。


巴金的回答,既让刘白羽免于愧疚,又给予了他沉默的安慰。


能体谅他人的苦衷,话留三分,才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


说与不说,怎么说,都有讲究。


过分逾越,便会失了分寸,伤了人心。



有一位网友讲过这么一件事:


年轻时这位网友曾经得过精神病,并住进了精神病院,而这件事只有他非常要好的一位朋友知道。


后来,网友的精神病得到了治愈,生活工作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然而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他的这位朋友在饭桌上开起了玩笑,说网友以前得过精神病。


搞得这位网友十分尴尬,事后质问朋友为什么要当众说这话。


这位朋友说,他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多年,网友也已经痊愈,就以为网友不在意了。


因为此事,两个好朋友之间从此心生芥蒂,渐行渐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即使关系再好,也有不可逾越的边界。


与人交往,不管什么关系,都一定得谨言慎行,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说话没有分寸,不分场合,不顾他人,最终都会伤人伤己。


有人说:我比较直来直往,说话比较不好听,但并没有恶意。


但是,我们只能听到你的语言,你的内心我们听不到。


说话有度,话留三尺,才是维持长久关系的智慧之举。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认清楚边界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有一位朋友,她和丈夫两人能力都很强。


两人在上海打拼,收入颇丰,买了房子,生活一直过得愉快和谐。


但他们却因为丈夫老家的亲戚越界,而数次发生争吵。


有一次,朋友丈夫的亲戚家孩子生病了,想到上海看病,希望能暂住在朋友家。


丈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压根没问朋友的意见。


这一家五口亲戚来了之后,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每个房间都去看,甚至还想住到主人房去。


每天他们都等着朋友回家给他们做饭,有一次朋友回来晚了,他们还抱怨:“怎么这么晚,我们都饿了。”


朋友每天辛苦工作,回到家面对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客厅,他们不仅不帮忙,还埋怨自己没及时做饭,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有一天回来,朋友发现亲戚正在她房间试穿她的衣服,还说:“你这衣服好看呀,送我吧,反正你还可以再买。”


朋友很生气,认为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跟亲戚大吵一架,搬回娘家去了。


而那家亲戚,见没人伺候他们,这才灰溜溜回去了。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成年人没有边界感,简直是场社交灾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