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气象科普研学寒假班招生啦!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气温低至-12℃!局地降雪+多区大风蓝色预警 ... ·  3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火车/高铁座位是如何分布的?含对应字母说明 ·  4 天前  
气象北京  ·  本周强冷空气进京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这本二战可视化图集,非常好看!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12-24 20:00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可视化的二战


作者:朝乾 / 编辑:Alicia


许多人把战争比作棋局,在我看来,战争与棋局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棋局只是两个人参与的智力游戏,而 战争则是由 无数人 参与的、 关乎国家命运与国际局势 的大事件。


再高明的统帅,也不可能像棋手掌控棋局那样自如地掌控战局。因为一千个士兵,就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想法,不可能像棋子一样听话。一旦开战,局势就可能朝着完全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近来爆发的俄乌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 战争的真实面貌是 混乱而无序 的。 尤其是世界大战,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被卷入洪流之中,战争的后果可能对全球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一场世界大战,需要梳理和挖掘海量原 始信息 和数据,爬筛出关键信息,并制作成可视化的信息图。这就是我局今天推荐的 《二战信息图》, 该书由法国知名军事史专家编绘, 数据化 的方式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信息图》开本大小比较实拍▼


最近《二战信息图》推出了 升级版本, 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新增一张 4米折叠战事表, 以图表+文字形式梳理二战中的 重要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 并且对外封采用大面积磨砂工艺及增加硬挺 函套盒, 带来更好的质感与阅读体验。


开本大小比较实拍及战事表局部▼


188千字,260mm×300mm,12开


《二战信息图》(升级版)

原价26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26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购买了 《二战信息图》(升级版) 一书的小伙伴们,可以凭借订单截图,加入 我们的 读者交流群, 与局长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问题、海外旅行等话题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局长还将不定期分享相关书籍,并发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可将 购买 《二战信息图》(升级版)的订单截图, 通过 公众号的菜单栏 留言 发送给我们 运营小姐姐将向你发送入群二维码。【由于群成员名额有限,之前已加入读者群的朋友 请勿重复入群。


进群方式见下图 ▼



综合国力与动员能力


现代战争 所比拼的早已不单是纯军队人数的多寡,而是 综合国力 以及 战争动员能力 的强弱。 二战是典型的 “总体战”, 参战国家需要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从而摧毁敌国的参战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战争能力的 基石。 反映综合国力强弱的指标包括GDP、劳动力结构(及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国土面积、人口以及科研能力等。


二战前美英法等同盟国的经济、科技实力总体强于轴心国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二战爆发初期(1939-1942年中), 军事 是决定战局的主导性因素。 战役发起的突然性、部队的推进速度、战术训练情况、战场的主动权,都决定了轴心国的优势与胜利。但国力因素也十分重要,开战前,轴心国的GDP占所有对手总和的四分之三,占领法国后,其可供调度的GDP,比英国高出四分之一。


随着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 同盟国获得了弥补军事软肋的机会, 国力因素 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尤其是美国、苏联等工业大国 将其 工业产能 投入到战略产品的生产上, 并开足马力,同盟国的综合国力便开始碾压轴心国。1942年时,同盟国的GDP是轴心国的两倍,到1945年甚至达到五倍多。战争的结局显而易见。


在石油、钢铁等重要的战略物资方面

同盟国产量明显高于轴心国

(图:《二战信息图》)▼


在综合国力方面,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生产能力,对战局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战战场的胜负,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 工业竞争 的胜负决定的。 德国是轴心国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支柱,但是到1943年还是彻底输掉了工业竞争,德国倾举国之力,甚至调动全部占领区的资源,也只将战败时间推迟了半年。这一点,可以直接从陆海空军的武器装备生产的数量对比上反映出来。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以弹药产量为例,虽然 苏联的化学工业水平远低于德国,但却创造了弹药生产的奇迹,产量与德国旗鼓相当。 到战争后期,由于德国缺乏钢材和有色金属,弹药生产难以满足战场需要,开始实行定额配给制度。1944年,苏军反攻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夕,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仅剩7万枚炮弹,而对面的苏军却拥有高达100万枚炮弹。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航空工业也是如此。二战前轴心国的飞机生产数量是其未来对手的3倍多,但是随着战争后期,美国的工厂开足马力,一家工厂的产量就能超过德日两国的总和。而且 同盟国在飞机制造的分工上更加合理,各有专长,而德国的飞机生产则“顾头不顾腚”,拆了东墙才能补西墙。


(图:《二战信息图》)▼


在海军造船方面,美国的生产能力更是恐怖。 为了弥补12艘航母被击沉的损失,美国生产了141艘航母。


(图:《二战信息图》)▼


战争动员 能力和 资源调配 能力则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兵源是否充足、后勤保障是否有力。 1939年,全球人口为22亿。二战中,全球30个国家有总计1.3亿人穿上军装,其中同盟国阵营超过七成。其中,苏联、美国、中国、德国的总兵力最多。从士兵在男性人口的比重来看,德国、意大利、苏联位居前三。参战各国的动员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战争所需要的不仅是士兵,也需要后方生产军需物资的 劳动力, 为此,参战各国均不惜一切代价攫取劳动力。 轴心国都存在强迫战俘、被占领国家人民劳作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解决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即便有大量的强制劳役人口

德国仍然无法根本性地解决劳动力匮乏这一问题

(图:《二战信息图》)▼


在战略资源的调配能力方面,同盟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以石油为例,1939年,美国独占世界将近三分之二的石油产量。苏联也能实现原油的自给自足。而德国与日本获取石油都十分艰难。仅分析石油一项,轴心国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显而易见。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二战信息图》(升级版)

原价26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26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军队编制


指挥一场世界大战,是一项复杂程度超过想象的艰巨任务。 最高指挥部需要统率百万之众, 在空间和时间上 调度 他们 ,同时还要 兼顾国内 的政治、经济局势,协调展开战争动员和资源调配。在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中,最高指挥部的架构各有不同。这其中既有社会制度的不同,也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局势所致。


纳粹德国的组织结构按照与元首的紧密程度而非职能划分

彼此关系紧张,各行其是

(图:《二战信息图》)▼


比如德军早在普鲁士时期就有十分成熟的参谋本部,但是 纳粹上台后,不得不让位于一众杂乱无章、权责不清、各行其是、盲目竞争的组织架构。除希特勒本人外,没人能掌握全局信息。 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职权屡被裁减,到最后只负责东线战场。理论上作为全军指挥中枢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实际上只是一个传令部门。1942年以后,第三帝国所有负责战略计划的机构都已不复存在。 希特勒的 揽权 导致了德军指挥系统的混乱。


而反观 英美盟军, 有着分工明晰、决策科学的 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度。 苏联红军 也有一套 完善、有效 的指挥系统。


(图:《二战信息图》)▼


步兵师 是二战最基础的作战单位, 步兵师的多少、装备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


一个步兵师通常由 8000-16000人 构成,既可以被独立部署,也可以在大兵团内协同其他师作战,可攻可守,而且能适用于各种地形。 但是,仅靠两条腿的步兵师,难以适应新形态战争中军事行动的节奏,所以 摩托化 显得十分重要。苏军和日军由于缺少军用车辆和指挥人员,只能弱化步兵师的地位,令其从属于军级单位, 英美才真正实现了步兵师的摩托化, 并作为独立的军事单位强化其作战能力。


苏联的步兵师数量遥遥领先

但又需要依赖强大的火力支援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德军步兵师的基础作战单位由9人组成, 主火力为一挺机枪,有时还配备4具反坦克火箭筒。 编制上采取简洁灵活的 “三三制”, 两队协同作战,第三队担任预备队。 但是到战争后期,由于军官伤亡惨重,德军步兵师以攻为守的战法受到严重制约,战斗力严重削弱。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装甲师 是二战陆地战场最闪亮的作战单位。 坦克这种主宰20世纪陆地战场的钢铁巨兽,最初由英国人发明,法国人最早安装360度旋转炮塔。但是英法等国都将坦克的作用定义为协助步兵作战,其坦克分散在步兵作战单位中。而 德国人却将坦克集中起来,组成独立的装甲师,作为战役突击力量,大名鼎鼎的 闪击战 就诞生了。 于是二战早期的西线战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德军装甲师是一支跨兵种、组织结构复杂的军队

各兵种全面实现了摩托化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其后,各国都开始纷纷效仿德军,组建装甲部队。英军由于思维僵化,模仿得最为拙劣。而美军则模仿了个八九不离十,虽然其装甲师攻击力不及德军,但是同样灵活机动。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由于德军闪击战的原则是将性能最优异的坦克放在突击的最前端,这就导致 坦克、战车损耗极快,攻击锋芒容易钝化。


事实上,最早提出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将领是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的 大纵深作战理论 比闪击战更超前,将更多的装甲部队放在发展突破梯队,待冲击梯队撕开敌军防线后,发展突破梯队通过缺口,向敌军纵深穿插迂回。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发挥坦克的机动性,也能减少其消耗,一直保持锐利的进攻锋芒。所以 苏军的坦克部队在编制上另辟蹊径,以适应大纵深作战。


苏联重建的坦克部队全面实现摩托化

出色地实践了“大纵深作战”理论

不过他们也为最终的胜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二战信息图》(升级版)

原价26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26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战场万象


在具体的战役、战斗方面,本书充分利用 模块化的地图、可视化的图形, 全景式透视战场万象。以法国战役为例,本书通过战前的双方的军力对比、德军的主要攻势走向、空军与装甲部队的表现,以及对战损比的分析,让读者通过数据直观地感受到一边倒的战果,以及这一战果背后的原因。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斯大林格勒战役 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二战最恐怖的 “绞肉机” 书中以苏军增援部队第284师为例,通过可视化图形呈现出这支部队在3天的枪林弹雨内 伤亡达80% 的过程。


(图:《二战信息图》)▼


诺曼底战役 是二战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 本书以模块化的地图呈现了英美盟军在5个海滩展开的登陆行动。其中战况最为惨烈、焦灼的是美军负责的 奥马哈海滩, 本书通过该海滩防御纵深的地形剖面图、德军防线的火力密度,直观地解析了这场战斗惨烈的原因。


(图:《二战信息图》,滑动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