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半年末,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不少,嗖嗖嗖就抹去了年初以来的涨幅。我记得在「时运变迁」一书中,保罗·沃尔克说:
一个开放经济秩序中的经济活动,最终更多出自「如果国际贸易和投资遵循比较优势模式,世界就会更好」的理念。
比较优势是,在考虑了国家间不同的资源、劳动力供给和技术水平以及资本的可得性等因素,各国、地区应集中在其相对有效率的生产活动上
。
但,当国家间的相对成本和价格受到 20%-50% 甚至更大的汇率波动影响时,要看到企业如何有效测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很困难的。
所以,货币真是个令人烦恼的东西呐。
之前向朋友们推荐过
桥水对去杠杆的研究论文
,论文剖析上世纪以来不同国家的去杠杆案例,对去杠杆期间货币走势亦有关注。今天再翻出来炒炒冷饭。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去杠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糟糕的通缩去杠杆阶段,特点是大量违约、信用紧缩。
第二阶段:
印钞/债务货币化阶段,也叫作「再通胀」,特点是中央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法通常是中央银行
放宽贷款所需抵押品的范围
(是不是有点眼熟?),同时买入(货币化)更低质量和更长久期的债务。注意,
在这个阶段,货币通常比较疲软
,尤其相对黄金而言。
第三阶段:
糟糕的通胀去杠杆,如果第二阶段印钞太多,就可能发生恶性通胀,那就不是贬值百分之几的问题了。
回到今天的问题,
去杠杆过程中,货币会有多疲软呢
?论文提到 6 个案例,其中有 4 个可以参考:
1、1929-1937 年的美国去杠杆阶段,在 1933 年印钞开始后,美元相对黄金贬值
40%
。
金本位再见。
2、1947-1969 年的英国去杠杆阶段,在 1949 年印钞开始后,英镑相对美元贬值了
30%
。
3、日本从 1990 年至今都在去杠杆的泥潭中,政府从来没有采取足够的「印钞/货币化」政策来使名义增长率超过名义利率,也没有将货币贬值。
4、在史上最成功的 2008 年美国去杠杆行动中,紧缩阶段只用了六个月,而后美联储迅速采取措施,最终实现软着陆。 2009 年开始印钞(即 QE)后,美元指数从 89 最低跌到 75 ,大约
16%
。如果你有心,不妨考察一下这期间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幅度。
桥水说,去杠杆过程之所以经常被决策者搞砸,是因为「去杠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只会发生一次,所以政策制定者没有研究过它们。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像盲人烧饭(
blind men trying to cook on a hot st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