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济100人
深度报道新经济各行业领导者的科技新媒体。由《创京东》、《九败一胜》作者李志刚和他的小伙伴们打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卤猫  ·  开工大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济100人

李志刚:博士创业的三大生死关与解法

新经济100人  · 公众号  ·  · 2024-07-17 12:30

正文

我和博士、科学家创业者的接触始于16年前。2018年创办山海营以来,我深度助力了近60位CEO,近年来加入山海的博士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来自北大、协和、西安交大、同济等名校,创业方向以前沿科技为主,包括无人机、卫星遥感、医疗等。以小见大,这和当下国家政策、行业趋势相吻合,而山海营里博士创业者面临的挑战、成长的历程,也颇具代表性。
有一位顶级投资人曾说:在95%的情况下,科学家本人可能不是CEO的最佳人选。我的判断也类似。这群特殊的创业者们,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如何从创新到创业,又该如何完成从博士到CEO的蜕变?如何成为那5%的胜者?我想基于这几年和博士创业者们的深度合作,聊聊我的一点感想、经验。 希望进一步探讨的CEO,欢迎文末扫码添加我微信。
1 博士创业者的三大优势
就我的观察,中国的博士创业者,往往有三个突出的共性优势:
  • 技术领先
    在前沿、新兴产业,能做到行业前几号甚至头牌的,在技术上都有几把刷子,至少领先一两年,否则也上不了牌桌。技术也是很多博士CEO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不论哪个行业的博士CEO,问到他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大部分都 会说是自己的技术。不过关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放在后文再说。


  • 学习能力强
    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宏观形势随时可能变化,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招呼都不打一声。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CEO,才能迅速调整、迭代自己,灵活应对变化。而博士创业者可以说是中国智商最高的一个群体,学习能力非常强,是对是错,他们能识别;是利是弊,也能识别。


    有一位博士创业者,他和我们合作快三年,公司一路发展,成为了市占率20%的行业头部。更关键的是,他也实现了个人的蜕变。前不久在视频号「志刚和他的朋友们」直播,我和高途创始人陈向东谈到了他,陈向东说,两年前见到这位CEO,感觉他更像一个老师;现在再见他,已经完全是一名CEO了。


    另一位博士CEO,是20年的创业老兵。我第一次深入他公司调研后,和他沟通了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他迅速行动,一边调整战略方向,聚焦盈利的核心业务,把边边角角的方向都剥离出去,一边优化组织架构,加入山海不到一年,变化显著。


  • 赤子之心

    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创业的初心相当纯粹,用山海第四期CEO、云圣智能创始人兼CEO陈方平博士的话来说, 用技术解民生之多艰 ,以电网的无人化巡检为例,云圣的人工智能+无人机解决方案能减少人力的辛苦和危险。

    用技术解民生之多艰 ,这句话与 山海营训「坚持正向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 有着深深的共鸣。未来20年在中国创业,无论你做什么,坚守、践行正向价值观,至少能保证你不会街头暴毙。

2 从博士到顶尖CEO的三大难关
创业也是一场西天取经,一路升级打怪,博士创业者要迈过的最关键的三大难关是什么?
第一,有纵深、垂直的钻研,需要拓展横向的、广泛的学习,比如社会、历史等等。
举个例子, 2017年,无人驾驶领域的一位天才创业者找到我 ,他曾是谷歌最早研究无人驾驶的成员之一。我和他在北京中关村聊了大概3个小时,聊完之后,我告诉他,他所做的乘用车无人驾驶在中国10年之内难以落地。技术能决定产品有无、好坏,但能否商业化是由社会原因来决定。创业者要考虑到老大爷老太太爱闯红灯的现实,考虑到普通司机的命运,还要考虑到很多政策的出发点是 稳定 等等。 最近的萝卜快跑也有所印证。
确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时间主要花在专业技术上时,其他领域自然很难面面俱到。不过这也正是我和山海营给到博士创业者的关键助力。
我经常说,任何创业,只有将国家、社会、时代、技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才能精准把握未来趋势。山海始于商业,却不止于商业。有一位博士CEO,在山海听到我对下沉市场的分享后,迸发了新的创业灵感,把他的技术和10亿人的生意生活紧密结合。他表示在山海能够发现机会在哪里、金矿在哪里,最近我们也在密切讨论他的第二曲线的起步、落地。
第二,技术足够酷炫,但是需要更关注如何拿订单、实现商业化。
十多年前,某集团发起了 科技之星 项目,即帮助科学家教授、博士创业,把实验室里研发的产品,转化为工业化生产、销售的商品。我与科技之星里的部分科学家创业者打过交道,总结了一点:技术很强,但缺乏用户买单。
这些教授专家CEO往往更关注技术指标和专利,一再强调我的产品很好,但商品需要用户买单,你的产品好不好,用户说了算。
高科技公司拿订单能力偏弱,与战略布局、产品设计有关,但最本质的是与创始人思维有关——CEO有没有深入想过如何变现?再以终为始地定战略、建团队?
第三,擅长和机器打交道,但洞察人性、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偏弱。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好几年前,一位人工智能公司CEO,带着茫然的表情问我:我给销售副总裁的年薪都是几百万元,为什么他们都跑了?
能拿这个年薪的高水平人才,除了钱,还需要尊重。如果CEO对待核心高管缺少人情味,就很难留住人。
3 对博士创业者的两点建议
我过去十多年,专门和CEO打交道,研究中国CEO成长、成功的规律和失败的原因,这6年也助力了十来位博士创业者。博士创业者如何弥补能力短板?我略谈两点建议:
第一,从组织上说,核心团队和CEO要能形成锅和锅盖的精准匹配的关系。
创业初期打市场的时候,博士CEO需要承担销售角色,亲自面对客户讲解产品,毕竟最了解产品的一定是创始人,博士身份也便于获得大客户、种子客户的认可。但随着公司业务发展,CEO不能长期扛炸药包、干销售,而是要找到能拿结果的销售负责人,否则如果精力长期被销售牵绊,CEO无法抽离出来思考更长期的战略布局。
人是复杂的,很多博士CEO不太擅长识人用人。用错一个高管,浪费的数百万人力成本尚且是小事,损失时间、错过机遇才是大事。这几年,我也会参与CEO对高管的面试和用人决策,这个高管是不是CEO真正需要的人才?该不该用?怎么用?我为CEO提供的建议和方案也都得到了时间的检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卤猫  ·  开工大吉
昨天
美食家常菜谱做法  ·  每天踩一踩,45岁变25岁,年轻又漂亮!
7 年前
陈安之  ·  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