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公司的帕洛奥图研究中心(PARC)有一位叫艾伦·凯的科学家,他的两句格言深得乔布斯认同:“
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以及“
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
”。凯推出了小型个人电脑的概念……即便是小孩子也能轻松操作。于是,施乐PARC的工程师们开始研发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以取代电脑屏幕上那些拒人千里之外的命令行和DOS提示符。
上面这段话出自沃尔特·艾萨克森著的《史蒂夫·乔布斯传》。那是1970s年代的事,施乐是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最初研发者,这个实验室创意在一次参观中被乔布斯看到,被苹果“拿来主义”研发出更出色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并实现了商业化,让PC机的操作门槛真正降低到普通消费者层面。后来,乔布斯请盖茨为苹果电脑开发应用软件,盖茨也看到了图形界面的巨大前景,从施乐PARC挖走两位核心工程师,才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Windows操作系统。
这段恩怨历史说明,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诞生到运用到实际场景时,基本都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前端的使用门槛越降越低,商业化的势能就越聚越高。
上周,阿里云按照惯例在线上办了一场年度级别的云栖大会,虽然因疫情影响缺少了现场感,但从大会上传递的信息看,这次的分量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意义一点也不比往届低。
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阿里云正在改变原有的一些发展维度,表现出类似于苹果对于PC机图形界面革新的重大价值。
消费者对其最感性的认知是,阿里云新发布了两款硬件,一个是卡牌大小的云电脑“无影”以及智能物流机器人“小蛮驴”。阿里云本来是长在云端的,做的都是云计算层面的事,现在却重点布局“端”,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新硬件只是一种结果,背后是阿里云对未来计算设施与计算方式的一种新的思考,反映的是阿里云在这次会上宣布从1.0进入2.0时代的那些内涵。关于“无影”,目前已在知乎的一条提问中聚集了400多个高信息量的专业回答,可见其热度。
何为2.0?根据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阐述,就是在飞天云平台这个原有的底层架构之上,再构建一层数字化原生操作系统,目的是让云计算的交互、应用开发、算力使用等行为能像图形界面一样更易操作,不懂代码也可以用模块拖拽的方式搭建企业的数字化应用。这一层原生操作系统的结构组成就是云端一体
(让万物皆有算力)
和云钉一体
(指钉钉,让应用开发更容易)
。
这里有必要先简单回顾一下阿里云的发展路径。阿里云以前在口号上有过一次鲜明的变化,即从“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到“上云就上阿里云”。伴随这个发展方向的改变,背后是阿里云从面向中小开发者、互联网公司,逐渐到大型企业与央企、地方政府与公共事务的客户路径,当时展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横向扩张,让云覆盖更多传统行业,让更多企业尝试云计算。那也是阿里云连续N个季度同比增速100%以上的时期。最近一两年,阿里云明显表现出“将云做厚”的战略方向,包括提出“被集成”,把SaaS应用层交给合作伙伴,同时一直往下打到硬件与芯片层,依托阿里达摩院做技术自研,研发“含光800”GPU等。当到达最底层的芯片后,现在又“返回”到云,提出云端一体,做操作系统,更加强调生态。
这种时段划分只是它展现给外界的一个感性认知,实际的发展进程并没有描述得这么割裂和泾渭分明,只是外界看起来像是由横到纵、换了一种扩张维度。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阿里云所展现出的商业愿景越来越清晰了:将计算力基础设施化,借助各种“端”输出给企业和个人,把以前完全to B的服务变成既to B又to C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按需付费,从而实现对全社会的算力进行更有效率的分配,这可以让“端”瘦身、变小,且不受物理空间限制。像Office365、Google Docs是一种SaaS层的云软件,把这个模式扩大到整个计算机,就是未来电脑的形态。
老实讲,类似云电脑的概念不是阿里云最先提出的,这个设想放在三五年前可能显得过于前卫。实践中的主要瓶颈来自因带宽速率、计算量导致的数据延迟问题。假设全球玩家都在自己的本地主机上同时玩一款网络游戏,本地电脑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计算与交换量相对是比较小的,如果都在云端玩,那么以前在各个终端上完成的图像渲染、计算等吃GPU和CPU的工作都要由云端同时完成并实时传输,不仅考验云端计算力,还需要占用比以前大得多的带宽资源。所以要保证云电脑的体验,把延迟效果降低到本地级别的体验,除了计算力,还要依靠通信技术的换代升级、边缘计算节点的覆盖等一起支撑。
比如,在自动驾驶的最新解决方案中,如果汽车遇到复杂的、自己不会处理的路况时,乘客
(司机)
可以呼叫云端的代驾员,双方开始共享视野,代驾员远程操控这辆汽车驶入正轨,再恢复其自动驾驶。4G时代是做不了这个事的,因为这个场景下需要实时完成大量路况数据的传输交换。
阿里云官方在大会上给出了一个数据,运用阿里云自研的“云流”技术,无影电脑能在2K分辨率-60HZ刷新率的蓝光画质下将数据下行延迟控制在70毫秒以内,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我猜测,这种技术上的提升可能是阿里云选择在今年释放云电脑、加码布局云端一体战略的主要支撑因素。
自动驾驶、云电脑、IoT物联网,
这些场景背后正是BAT级别厂商看到的一个趋势,即尽可能让每一个终端拥有算力,将终端的计算量上传到云端完成,以社会化协同的思维方式重新分配资源。
各厂商间的竞争也从IaaS、PaaS等基础设施上升到云+端的层面,端可以让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变得更感性和直观,在这个商业场景中所能覆盖的客户数量级将是以前单纯to B阶段不能比的。视频协同办公软件Zoom在今年年初的股价大概在70美元左右,现在是438美元,最高时涨到478美元。疫情虽是最主要的催化剂,但根本上还是对在线化、协同效率、资源优化的追求进程在提速。阿里云前十年的技术积累、场景实践和安全沉淀,到了给前端大量做减法的阶段。
回到开头引用的那两句话,“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以及“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这个诞生于施乐PARC、后被乔布斯演绎到极致的“苹果式思维”,也能比较形象地解释阿里云现在正做的,以及它的愿景。
[一千二百字]用最简洁的文字聊聊
公司财务与
商业逻辑
Mr.Key关注电商零售、物流、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社交、数字娱乐、海外市场、IPO等
文章同步雪球专栏、老虎证券、富途证券、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搜狐科技、网易新闻
、百家号、知乎、钛媒体、36氪、虎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