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热、面色苍白
皮疹、巨脾?
出现上述症状
要注意了!
入院时患儿情况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诊了一位6岁男孩患者,由下级医院转入该院。患者入院时面色苍白已一个多月,且反复发热19天,入院后确诊为黑热病——长江以南非常罕见的丙类传染病。这也是时隔17年后,古老的传染病再现福建!
负责诊治该患儿的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王勇副主任医师治疗组,向来以丰富的儿科罕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经验享誉业界。团队成员包括张宜琼副主任医师、陈铮主治医师。患儿入院时病情严重,医疗团队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紧急检查、治疗措施。他们发现,除了面色苍白、发热,这名小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等一系列指标也出现了异常。
“患者之前在下级医院
做过一些初步的检查,但是没有确诊,加上他肝、脾肿大,白细
胞、中性粒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低
,肝功能异常,然后食欲下降,体重降了4公斤。我们就觉得这个病比较严重,并且复杂。”
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
陈铮医生介绍,入院后,王勇副主任医师就指导团队针对该病患进行了一些关键性的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检查加活检,同时做了一些骨髓培养,进行真菌、结核等特殊病原体的检测。骨髓涂片报告提示见到可疑的病原体,可能是“利杜体”,即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此外,也不排除一种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能,即马尔尼菲青霉菌。
“我们综合考虑,马尔尼
菲
青霉菌感染可能性不高。原因是马尔尼
菲
青霉菌感染一般见于免疫抑制的人群,比如说长期有些基础病、抵抗力很差或者吃一些免疫激素、免疫制药的孩子。如果是这种
青霉菌
,一般来说首先累及肺部,
病情
进展比较快。但是这个患者他的肺部没有特别明显的病灶,真菌方面的检查是阴性的,他的病情发展属于隐匿、缓慢加重的一个过程,至少已经一个多月了。所以我们高度怀疑是利什曼原虫病。”
患者的骨髓涂片
陈铮医生说,为最终明确病因,治疗组还送检利什曼原虫实时荧光PCR核酸检测。医院也向福建省疾控中心报告了该案例、邀请了院外专家会诊。同时,结合患者的外出史,最终确诊为“黑热病”,即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
“一般来说,如果是这种(
利什曼原虫病
)寄生虫病的话,需要有明确的接触史,这样才能形成明确的证据链条。于是我们继续反复询问、仔细核实病史,后来家属终于回忆到,一年多前的暑假曾经带孩子去过北方某郊区旅游,而我们进一步查询资料,也证实了该地区在2021年到2023年有本土病例报告。”
记者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了解到,福建省上一次发现”黑热病“还是17年前。目前福建省内暂无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陈医生说,这一病例发生后,在省疾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启动特事特办,临购葡萄糖酸锑钠,并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感染治疗。
治疗后患儿情况
目前,凭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王勇副主任医师、张宜琼副主任医师、陈铮主治医师等医疗团队成员的悉心的治疗,患者逐渐好转,未再发热,没有新发皮疹,食欲明显改善,血液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肝脾也较前缩小。“等疗程结束,会进行骨髓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该中心主治医师陈铮告诉记者,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有望彻底治愈,出院后,只需定期随访即可。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病程晚期,患者面部、手、足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故称黑热病。感染的犬,狐、狼、豺等野生动物和人是主要传染源。黑热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我国黑热病流行区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四川、 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地。该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中华白蛉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白蛉通常在5~9月份进入活跃期,雌性吸血,雄性不吸血,雌性白蛉喜欢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此外,通过输血及静脉药瘾、甚至垂直传播引起的感染也有报道,但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黑热病潜伏期从10天至数年(最长9年)不等,平均3~5个月,隐匿性或亚急性起病,在数周至数年内缓慢进展。如过不适当治疗,多数在发病后1-2年内病情恶化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