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博文中透露过:草民拍本草的计划,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本草类典籍中的“气、味”问题。
其实,这只是整个内容中,极小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话题,就气和味从这里开始吧!
传统本草类典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遗失的内容,草民自己也不得而知;
传抄遗漏?
有意删减?
……
但是,关于四气五味,这个提法,就有明显的问题。
我们能找到的资料,对于四气五味的解释,基本是:
四气——升降沉浮;
五味——酸苦甘辛咸。
看出问题没有?
升降沉浮,这个并不是气味,它其实在传统中医的理念中,被称作“药势”。
也就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指挥调配体内气血产生的一个“象”。
关于这个药势,其实并不至升降沉浮这么简单:
与它并列的,还有收敛、发散、润、燥、利、涩、坚、柔…等一系列名词。
这里的药势,是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画重点,要考。)
而对应五味的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它是决定药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注意,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另外的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 物类——比如草药、矿物药、动物药、情绪、环境…
第二 产地——比如各种道地药材;
第三 性状——比如针对第一和第二产生的:轻重、软硬、质地、颜色、气味…
这些都清楚了之后,才能搞清楚,那些药材进入人体之后,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药势”。
了解了药势,再看各种本草类典籍、去看所谓的性味归经,基本就是一目了然。
然后,进一步去解读处方结构、去学习处方结构、化裁合方这部分知识,一切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其实,这只是整个内容中,极小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话题,就气和味从这里开始吧!
传统本草类典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遗失的内容,草民自己也不得而知;
传抄遗漏?
有意删减?
……
但是,关于四气五味,这个提法,就有明显的问题。
我们能找到的资料,对于四气五味的解释,基本是:
四气——升降沉浮;
五味——酸苦甘辛咸。
看出问题没有?
升降沉浮,这个并不是气味,它其实在传统中医的理念中,被称作“药势”。
也就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指挥调配体内气血产生的一个“象”。
关于这个药势,其实并不至升降沉浮这么简单:
与它并列的,还有收敛、发散、润、燥、利、涩、坚、柔…等一系列名词。
这里的药势,是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画重点,要考。)
而对应五味的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它是决定药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注意,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另外的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 物类——比如草药、矿物药、动物药、情绪、环境…
第二 产地——比如各种道地药材;
第三 性状——比如针对第一和第二产生的:轻重、软硬、质地、颜色、气味…
这些都清楚了之后,才能搞清楚,那些药材进入人体之后,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药势”。
了解了药势,再看各种本草类典籍、去看所谓的性味归经,基本就是一目了然。
然后,进一步去解读处方结构、去学习处方结构、化裁合方这部分知识,一切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