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份开始,我在保证阅读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数量。四月份读完14本,五月份读完7本,六月份才过去一半也已读完了7本。我把数量写在这里不是为了制造大家的阅读焦虑,虽然四月份是14本,但因为是那个月我去了云南一趟,旅行过程中一半的时间都在阅读。我会在早晨7点不到爬起来坐在阳台上面朝洱海读书,也会和朋友雪梨两人找一家视野好的餐厅借书消磨等餐的时间.......所以那个月读的都是些简单易翻阅的书。
但因为从难读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哲学著作里抽身到现实世界来,我又重新换了一个视角观察这几年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又很好的让我了解自己痛苦的根源,以及对现在自己走的路更加坚定。
五月份读完写过一遍摘抄和书评,六月份重读一遍又更新了书摘和书评。读了两遍,才真正意义上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自我分析。
据说本书是心理分析学家卡伦·霍尔阐述神经症理论的经典之作。
这三个月我也看完了她的三本书,这一本书是最好读的。
另外两本更像是写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读的,当然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搭配她的另外一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起看。
我看了眼原著的出版时间在1945年,作者写作更是在此之前。但内容上不仅没有任何过时的论点,反而非常适合我们所处的这个“人人焦虑行动迟缓”的时代阅读。但有一个前提,本书可能不适合不内省的人,因为它是一本帮助我们自我分析手册,
如果不敢大方承认很多看似外在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冲突,那么也很难找到共鸣,认清真正的自己。
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看看自己平时是否会陷入以下三种状态:
一是普遍的犹豫不决。比如对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敢下决定,允许被偶然的机会左右。比如很多人选择一份工作不是有意识认为这份工作适合他,而是因为上一份工作极度不满而想找到一个跳板。但因为内心带有未解决的冲突,就会导致在一份新工作中出现旧的问题。
二是效率低下。这里说的不是指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效率不高,或者效率被其他因素影响。而是自己明明主动选择做一件事情,并且看似对它很感兴趣,但无法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是惰性。没有真正去行动的人总是责备自己懒惰,但他们又想一边享受一边懒惰。但生活就是你不努力就无法享受。书里有一个例子描述恰当:这种人会厌恶任何形式的努力,并且将其合理化,认为他们自己只要有想法就够了,“细节”由其他人完成。据我观察很多人都有这个特征,因为如果去努力,就表示要付出和其他普通人一样的努力,但自己是天赋型选手,所以宁愿什么也不做,在幻想中大展拳脚。不认识到这个冲突,这样的人基本很难有所行动。
在作者详细阐述“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的三种人格里,我们都能从自己过往经历里看到某些人格的端倪。但事实上作者也提倡这三种人格都是必要且可取的,只有在神经症的结构中出现并运作才是互相排斥,引发冲突。
例如我在亲近人的描述中读到这种人格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会高估自己与别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忽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点。这完全是我一直以来在交友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在刚开始见面相处时,我下意识找到对方和我的相似点,并且无限放大,于是最初的过程中我会把对方当作难得一遇的知己,但经历过长时间的相处,我慢慢感受到不舒服,我开始挣扎,想逃脱这段关系,但同时又会自我谴责:“起初你把别人当作知己,但现在对方只是做了一些会让你不舒服的小事情你就远离,你是不是太小心眼?因为你也有可能做一些事让对方不舒服”。过去的我都是在不断心理斗争。这也是一种冲突,不断内耗我自己。
也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口头禅是“我觉得我们好像”.....但我每一次陷入焦虑也都是因为过分高估了彼此的相似,而忽略了彼此的不同。也让我明白,选择与一个人共事或成为朋友,不是找相同,而是在最开始尽量找到不同,然后再去判断自己是否能接受这个不同点。
还有关于回避人的论述中,提到:“回避人的独立,是他整个离群索居现象的一部分,带着消极的倾向:它的目的是不被影响,不受胁迫,不受束缚,不受约束,它表现为患者对任何类似被强制、被影响和义务的事情都超级敏感。别人期望他做某些事情,会使他感到不安想要反抗,不管这种期望是别人实际表达的,还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对他来说,遵守公认的行为准则或传统的价值观是令人厌恶的。”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我的处境。我平时也非常喜欢送家人朋友礼物,但会无意识忘记他们的生日以及重要的节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我不愿意去做。
但过去我没有这个认识时,我可能也会陷入冲突。比如在某个朋友生日时,我会特意假装不知道,同时内心又在谴责自己为什么平日里都会送对方礼物,但今天应该做一些为了让对方高兴的举动。于是这一天就在各种纠结反思中度过。十分影响我当下的创造力。
而现在我认知到这个冲突,那么就可以尝试避免掉,内心也不会反反复复备受折磨了。
所以在这三种人格里找到与自己经验的契合点,这样有助于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后提醒自己切勿陷入旧的循环。
而且我们内心的冲突还源于我们的理想化形象与真实本我之间的差距。
书中有一句话形容的特别有趣:
“对他这样有天赋的人来说,只要构思一幅画面,就等于画出一幅杰作”。
指出的就是那些对于很多事情都无法真正行动的人的问题。
身边有很多人总是说自己非常喜欢A任务,但从来没有完成过这项任务,或者在完成过程中并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随之放弃。
当结果与自己理想化形象有出入时,则会陷入外化作用,就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外界上,比如“我应该换一份工作;
这个公司氛围不友好;
这个平台不适合我的内容创作;
都怪我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我喜欢作者的原因,不主张患者立即跳回到过去寻找原因,而是优先分析这些症状在当下的具体表现,他用来掩盖真实结果的手段,以及态度。
把问题的根源投射在外界上,最终只会导致我们愈发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是一种主动自我消灭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都是我们有机会把一件事做好,但由于内心过高估计自己,真正去做事时无意识就会畏手畏脚,也就是没有真正放手去做,结果自然不如预期。由这种结果又会导致理想化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会导致最终过度自卑或自负的性格,两者都很难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