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分享了一篇国内某大学发表的真“抽象”原SCI论文:
Pumping elephant
众所周知,论文摘要的英文是abstract。但abstract在使用软件进行翻译时,总是被翻译成它的另一个意思,抽象或抽象的:
Microsoft Edge浏览器自带翻译效果
微信自带翻译效果
尽管在谷歌翻译器中,经过使用者们不断地调教作为论文一个章节标题的abstract通常能够被翻译成正确的摘要一词,但在网页翻译功能中,它依然是抽象的
谷歌对文本的翻译
谷歌对网页的翻译
谷歌插件对网页的翻译
所以中国科研人对于在国内发表的某些奇葩论文中中出现抽象这么一个部分,尽管会觉得荒谬,但其实也有点见怪不怪了——直接机翻一下就发在劣质杂志上,这种低级的学术造假行为不算稀奇。但是,把abstract给写成Pumping elephant并发表在(原)SCI期刊上,这还是远远超越了中外科研人的理解范畴。
抽 大象?
早在2023年,Pubpeer网友便对此发出灵魂一问:请作者解释以下,为什么要把摘要“Abstract”一词替换成“Pumping elephant”?
然而,直到2025年1月10日,这篇论文方才被撤稿,这甚至是在Clarivate将发表这篇论文的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踢出SCI列表近3个月后:
对于这个“顶级”翻译,外网和国内网友都笑翻了:“没翻译成whipping elephant已经很不错了”
“哈哈,这是用了几次翻译软件才做到的。”
“不如pick want”——pick摘want要
这篇“抽象”论文的撤稿公告如下:
当然,让很多人感到更加离谱的是,就这么一篇抽大象的论文,居然有至少42次被引。下图是在Google Scholar上对该被引情况的检索结果。
大家引用之前还是把文章的全部内容都仔细过一遍吧……毕竟如果文章本身存在严重问题,即便你引用的那部分没问题,你的论文还是会因为引用了问题文章而受到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