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胡雪岩怎么死的?
这便扯及大清国官商勾结的许多内幕。
首先,胡雪岩当年之所以能在商场崛起,就是因为一个官:
——时任湖州知府的王有龄。
据说王有龄能做官,就是因为胡雪岩挪了钱庄五百银票给他,
但貌似没有实际证据,可能只是小说家言。
而就在王有龄的湖州任上,他找来胡雪岩,用湖州公库的钱办丝行,这是胡雪岩赚的第一笔钱。
他先拿公库的钱借给农民养蚕,再把农民的蚕丝运到杭州和上海出卖。
本金来自湖州公库,蚕丝来自王有龄治下的湖州农民,所以这几乎是无本生意。
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胡雪岩迅速起家,
但秘诀还是在于与官的勾勾搭搭,在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之后,他更得到王的相助,将钱庄做大。
利用当时的战乱时局,他把浙江的募兵费用全部吸纳入自家钱庄,
又利用委办粮械、综理漕运的机会,一举掌握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而一旦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自缢身亡,胡雪岩便没了依靠。
好在他运气不错,随后上任的左宗棠,也看中了胡雪岩,
让他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
这样一来,胡雪岩顿时起死回生。
在左宗棠支持下,他进一步与外商来往,包括为左训练洋式装备的常捷军。
而在清军将太平军驱逐出浙之后,胡雪岩的钱庄更获大利,
因为清军将官发的横财,据说都存入了他的钱庄。
也正是因为,他一下子成为富翁。
后更因助左有功,被赐穿黄马褂。
左宗棠西征阿古柏之际,缺钱缺粮,依旧是胡雪岩出力,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但当时的大清国,还有一个性质相似的官商两用之人,
那便是盛宣怀,而盛宣怀的背后,便是李鸿章。
1882年,胡雪岩打算建设长江沿岸电报,遭到朝中守旧势力阻挠,
李鸿章、盛宣怀发现这个良机,立即抢道超车。
盛宣怀在大沽与天津之间架好一条电报线,李鸿章出面邀请宗室大臣到场观看。
在获得权贵赞叹之后,乘势上书,开设电报局,保举盛宣怀为电报局总办,
结果被准——原本是胡雪岩首发的电报权,顿时落入盛宣怀之手。
这是致命的......你往下看就明白了
随后,胡雪岩听说欧洲生丝减产,他企图将外商排挤出生丝市场。
这便囤积生丝,一时间英、日商人都来拉拢胡雪岩,加价收购,却依旧被胡拒绝。
但胡雪岩显然没有估算到欧洲蚕丝生产的规模,
随后欧洲生丝丰收,丝价大跌,胡顿时悲剧
——而这一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
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
于是胡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
而此时胡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
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
可还有一机会,就是上海本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胡尚有生机。
但这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摸清,
他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
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
所以,正是在盛宣怀的一手策划之下,无人愿意借胡雪岩银子。
胡雪岩只好从自家银行里抽钱还给汇丰银行。
但这同样被盛宣怀发觉,他知道胡雪岩的银行已无现银,
立即发动豪绅大商去提款,同时散布谣言:
“胡雪岩不行了,银行已面临倒闭。
”
一时间,胡雪岩的银行门槛被踏破。
他赶紧向北京的左宗棠求救,
但求援电报又被盛宣怀扣下(胡雪岩在电报局上的失手是决定全局的失败啊)。
胡雪岩终于认输,他的银行倒闭,积存的蚕丝廉价出售,连地契和房产都抵押出去,
而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知:
幕后黑手是盛宣怀。
1883年,清廷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清理。
当然,给胡雪岩最后一刀的,还是李鸿章。
1885年,左宗棠一死,李鸿章便弹劾胡雪岩吃朝廷的回扣。
慈禧下令彻查,结果胡被抄家、革职,彻底失败!
就在这年十一月,含恨而死。
对此,网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如何解决藏家手里宝贝流通难?
宋朝文人:生活品味,比权力和财富更高价值!!
极度奢华的古墓—出土5100多件文物,红蓝宝石等7000多颗、金银600公斤、玉800公斤……(高清资料)
来源:
网络
,版权归原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