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们中国医生、中国医疗制度不好啊?两个月,我在国内肺癌都治好出院了;在加拿大,两个月只能等到做肺部增强CT。还好,当机立断,马上回国。
这是浙江诸暨方阿姨的亲身经历。
方阿姨67岁,退休前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说起前几个月的这件事,她感慨不已——
“我女儿女婿定居在加拿大,过年后生了二胎,作为外婆,我放心不下,想着在国外帮忙照顾照顾他们的二宝。为了在加拿大多住一段时间,我做了例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胸部X光片。我平时身体很好的。”
两天后,加拿大的医生打电话给方阿姨的女婿,说是这次拍片有可疑情况,建议方阿姨再做一次同样的检查。
第二次拍片提示
有一个3.5厘米×3厘米的肿块
。
为进一步判断病情,加拿大医生建议做胸部增强CT,但必须得排队——
按正常速度,最快两个月
。
而且方阿姨
没买加拿大的商业医疗保险,做胸部增强CT,需自付人民币15000元
。
“费用是一个方面,主要是时间耽搁不起。”方阿姨说,她在网上查了资料,3.5厘米×3厘米的肺部肿块,如果性质不好的话,属于比较后期的癌症,等两个月再做一次CT,什么实质性的治疗都没有开始,万一病情进展很快呢?
等到做了CT,再做化疗,还要等,如果要做手术,更得预约半年以上
。
方阿姨说,“我在国外多等一天我都急,家里人也急。但国外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的。”
“我有位比较远的亲戚,也在加拿大,得了宫颈癌。她相信国外的医疗技术,留在加拿大治疗,
光是预约手术,就等了1年多时间
。等到预约成功开始治疗,癌细胞已肝转移、骨转移,加上她没有商业保险,
花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最后实在接受不了国外的‘医疗速度’,还是回到国内治疗。”
方阿姨想回国治疗,但女儿女婿都劝她再考虑一下,他们认为加拿大的医疗技术条件比国内更好,还让她不要考虑费用。
“得了重病的人,真的一刻也不想等,最好马上能看上医生、知道结果、接受治疗。但我下不了决心,要不要立即回国?”方阿姨说,她的微信里有“胸外科医生何忠良”,“我试探地和何医生说了我的情况,何医生很爽快,他说可以把片子通过微信传给他看看,再判断要不要回国。”
CT照片传给何教授时,他正在手术,大约过了1个小时,何教授回复:“肿块考虑性质不太好,鉴于肿块比较大,建议尽快接受治疗。”
方阿姨心里一惊,马上用语音说,“何医生,您说我要不要回国?”
“我的建议是立即回国。”何忠良教授直截了当。
这下,方阿姨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忙不迭办回国手续,一周后就赶到了杭州。
回国后第一周,方阿姨来到何忠良教授的门诊,何教授已让方阿姨国内的亲戚约好了胸部增强CT,一来门诊就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果然和何忠良教授判断的一样,方阿姨肺里的肿块性质不好,而且大小有3厘米×2.5厘米,属于
“浸润性腺癌”
(手术后病理确定),
正处在中期肺癌转向晚期肺癌的临界点上
,“如果在国外等待检查,预约治疗,一年后,方阿姨的病情可能已不可控制了。”何教授说。
何忠良教授立即让方阿姨住院,准备手术。术前,省立同德医院心胸外科何忠良教授的医生团队再次对方阿姨的病情做了会诊,一位姓陈的医师仔细看了CT片,
发现方阿姨右中肺的位置,隐约有个小于绿豆的阴影,怀疑为肺癌的微小病灶
。
“加拿大的医生没看出来,何医师团队非常负责,邀请检查科的医生加入会诊,认为这个病灶很可疑,需要和之前发现的大肿块一起手术。后来,手术发现,
也是癌
。”
“这对病人意味着什么?做一次肺癌手术,病人的心理还能承受。两三年之后,微小病灶大起来,又要手术一次,对病人来说,就是癌症的复发或转移,是更沉重的打击,很接受不了。很感谢何医师的团队,一次性把这些‘炸弹’清除,让我没了后顾之忧。”方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