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金簸箕奖是常识自创自办的、无经费来源的、无法律效力的非官方奖项。无固定评委,非定期举办,旨在评选近期新闻中槽点颇多,缺乏基本新闻素养的消息报道以猛烈攻击,以资笑谈。金者,“最”之谓也,簸箕者,意在借此奖“除尘涤垢”也。常识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使诸君对新闻的基本标准有所认识,对坏的报道有所免疫。望诸君一笑了之,愿诸君有所回味。
第二届常识金簸箕奖,获奖新闻:
《
上海卷作文题,是给延期高考的安徽考生出的
》,请看颁奖词。
这篇文章的转折也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标题的反问句轻佻嘲弄,“深知”这种变化会给考生带来难受时仿佛共情,笔锋一转,从寒门学子的苦读谈到贫困人口的下降,教育读者面对贫穷时“咬咬牙,等得起”,最后又替歙县的高考生做了决定,挺得过暴雨,也一定能创造奇迹。谈贫困时不谈社会结构,做心理按摩还兼心理绑架。至于那头如今坐拥五十平豪宅的“猪坚强”,它的同类在被捆住手脚时再怎么拼命挣扎,又能逃脱被宰的命运吗?
贫穷不是罪,用无关内容凑字数大概是。
贫穷和财富差距是积累而成的社会现象,会造成疫情期间高三学生差距的拉大,但通常不会造成歙县的暴雨,应该也不属于“意想不到的转折”。报道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为切入点,却用大半篇幅叙说“贫穷”和阶级跨越,列出调查数据灌鸡汤,似乎想要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卓越能力,反而显得有些滑稽,缺乏逻辑性。
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实在大可不必。
文章从高考歙县暴雨出发,落脚到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这是个不错的头和尾,但从高考天灾讲到人祸,讲到疫情再到贫穷,其间再间接引用调查问卷数据和百分值,又立刻转到「在这期间,世界才没有一片祥和」,话音未落,猪坚强猪哥的俊照立刻占据版面,用它那敦厚的外表告诉大家——创造奇迹吧!
文章似乎想用贫穷、阶级,疫情、世界等话题为文章提升价值,于是歙县暴雨只是「高考不公平」的注脚,「不公平」又只是「阶级」的注脚,最后再拉回歙县暴雨,告诉那两千多位考生,转折之后的人生是可以改变的!用更大的物事衬托渺小,用更惨的物事衬托幸福,所以你们没什么好抱怨的,多么万能的理由。
文章视点的转化变幻莫测,阅读此文仿佛在太阳最盛的夏日午后坐翻滚旋转型过山车,又晕又炫目,下了过山车走平地都觉得还在旋转,闭上眼都还是直视太阳的刺白。问起你坐过山车看到了什么,你只说「我看到了好圆好亮的太阳!」
这是一篇让人困惑和尴尬的鸡汤文。该文欲扬先抑,先陈述事情可以多么让人无能为力,然后笔锋一转,提出纵使情况糟糕,人依然应该带着希望活着。作者似乎想激励歙县的学子,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很好的达成这一目的。这是因为:
(1)“抑”的部分刻意地把情况往坏处说。洪灾导致高考延迟,招生办启用备用卷,固然概率很低,但都是自然灾害下符合程序正义的事。然而,作者却联想到“高考不公平”“高考舞弊”“寒门学子艰辛”等社会问题,从天灾想到人祸/制度之恶,让人莫名其妙。作者似乎在暗示: 高考/社会本来就有阴暗面,所以歙县学子的遭遇不是什么大事——然而,这是安慰和鼓励学子的好办法吗?
(2)从“抑”到“扬”的转折缺乏逻辑,过于突兀,作者没有说明,为什么情况让人糟糕,我们还是应该充满希望;
(3)“扬”的部分同样不能鼓励学子。贫困的改变不是如同作者所说,仅仅靠人的希望就可以的,它还需要社会基本结构的调整,以及需要科学的扶贫策略。学子的高考也不是有希望是足够的。
鼓励学子自然是好事,然而本文逻辑让人困惑,事例让人尴尬,实在不算是一篇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