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梦想年薪百万,但却有这么一个人,在拥有了年薪百万后,却毅然决然的放弃已有的财富,一切从零开始。
他,就是徐彬。
2008年,徐彬从哈佛大学毕业,去香港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年薪就超过了一百万。
出于对投资的热爱,在做了4年投行之后,徐彬又加入了一家对冲基金。
“四五个人管着五亿美元。”这是徐彬在对冲基金工作的真实写照。
那时,他每天要做的,是研究各个可能要投资的公司,把它们研究个底朝天,
在很多时候,一家公司的老板甚至都不如他更了解公司的未来。
然而,研究公司到一定程度后,徐彬遇到了他的瓶颈期。
由于自己没亲自做过公司,当需要判断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好不好、公司管理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时,徐彬发现自己已很难去识别。
于是,2014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身边人都不可思议的决定!
他要亲自去创业!
这也意味着,他将放弃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工作,一切从零开始。
徐彬永远都无法忘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他在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的楼下看到的一幕——不少年纪很大的老百姓常年在那抗议示威。
他们由于不具备投资理财知识、无法洞察理财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缺乏抗风险意识,又盲目追求高利润,于是错误地购买了一些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结果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不少人,甚至亏光了自己攒了一辈子的退休金。
金融的善和恶,深深触动了他的灵魂,那时他便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以改变这样的贫富差距。
于是,在徐彬的这次创业中,他立志用科技的手段,把曾经只属于有钱人的高质量服务带给每一个普通人。
创业后的徐彬像彻底变了一个人。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他的收入。在对冲基金工作时,他出门全都是专车、头等舱,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买东西从来不需要看价格,一万多元的西装,想都不想就买了。
而创业后,他也变成了工薪阶层中的一员,作为一个CEO,每个月的工资不到从前的二十分之一,出门时他还要想想,是不是得骑个共享单车?这都是从前的徐彬不曾体验过的生活。
就在两天前,当他骑着共享单车过马路时,被一辆奥迪车按了喇叭,当时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因为,那个坐在奥迪车里的人,是曾经的他啊,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车里被换到了车外。
但是,徐彬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从一枚小鲜肉到一个中年大叔,徐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白发与沧桑,还有不断完善他人格的阅历和用户与日俱增的认同。
“我在经历那些所谓天天坐头等舱的人经历不到的事情,我觉得我比他们更完整、强大。”
徐彬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骄傲。
尽管,他是一个有资格骄傲的人——一个从小到大的学霸,一个让所有家长都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一个投资理财界的天才。
要知道,在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任职时,他参与的投资和项目总计超过了50亿美元。
然而,比起从前那个骄傲的自己,徐彬更愿意做现在这个越来越识得人间烟火味的自己。
曾有一度,当徐彬面对接二连三的社会现象时,他是无法理解的。
“就举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不知道为什么李宇春有那么多人喜欢,所以我觉得一定是我出问题了。”
他知道,自己的认知和大众普遍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包括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做的产品这么烂,却卖得各种好?
直到自己创业,一切都需要自己亲自打点、各种人际关系都要体察入微、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朴素,徐彬感觉自己慢慢慢慢地,活得像个人。
“原来可能活得不知道像什么,机器?总之,把自己的生活跟别人脱离得太多。”
接受有书君采访的前一天,是徐彬的生日。他说,自己收到的“生日快乐”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多。
这些祝福全都来自徐彬在创业中所开设的理财课的学员。他第一次理解了当TF-BOYS是一种什么感觉。
在徐彬收到越来越多的学员的感谢和鼓励时,就更加坚定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
在写理财课的过程中,徐彬为了让即便是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听懂,刻意摒弃了专业人士的坏习惯,不断地换位思考,用通常人都懂的词汇来表达。
比如,为了解释炒股票的收益来源,一是股价自己上涨、二是分红,徐彬会通过大家熟悉的东西来打比方——
“买只鸡,鸡能生蛋,鸡本身还会长大,会变得更值钱。买股票的正确方法,就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一只能生蛋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