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以制度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取得新成效。近日,
山东港口烟台港传来好消息:今年一季度,该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成功实现开门红,
其中作为港口重要货源之一的商品车出口业务,也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商品车出口流程相对复杂,涉及装卸运输、在港作业、出口监管等多个环节。交付周期长、堆存场地紧张、运力供给不足等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扩大业务规模,就必须要克服这些制约。而烟台港商品车出口业务的稳定增长,就离不开烟台自贸片区在相应领域内的创新成果赋能。
据了解,为抢抓“一带一路”“RCEP”机遇,助推外贸发展,烟台自贸片区积极联动烟台港这一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班轮航线最多的商品车码头,
在全国首创商品车出口装载运输监管新模式。
该模式聚焦商品车出口过程中的装卸运输、在港作业、出口监管等流程环节,形成众多创新成果,如在全国率先开展商品车出口框架运输、智慧绿色滚装作业改革,设立全省首个汽车出口监管仓等。
所谓“商品车出口框架运输”,就是通过门机将叠装的商品车框架整体吊入散装船内,凡是具备货舱的船舶均可完成车辆运输,且“专用框架”重箱可堆叠摆放。
该创新成果聚焦商品车出口的装卸运输环节,可以极大节约码头场地,缓解“一舱难求”情况。同时,船舶回程可搭载纸浆等散货,实现“重去重回”、降低物流成本。据了解,新模式施行后,出口商品车在港口等待发运时即可在集装箱堆场内完成快速堆叠装卸,单船一次可运载商品车1000多台,推动
烟台港成为山东省内唯一一个涵盖滚装、吊装、框架全运输模式的现代化商品车专业港口。
而“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作业”则聚焦于在港作业环节。该模式一方面打通商品车滚装作业数据壁垒,改变传统人工驾驶的作业方法,采用“全地形高速智能运转装备、全智能立体车库、全流程智慧滚装系统”等智慧化转型举措,实现“闸口-堆场-车库-船舱”作业全链条“无纸化”“零跑腿”;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建设,优化滚装码头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供应自给自足,进一步推动商品车“零碳”滚装作业。
统计数据显示,在新模式下,商品车智能理货识别率达98.8%以上,4层立体车库较平面场地堆放能力提升3倍,作业人员减少60%,最多1天时间实现5艘商品车滚装船同时在港作业,装卸船效率提高到190台/小时,压缩船舶在港停时10%,商品车整体周转速度提升20%,为商品车出口业务量提升创造良好基础。
在出口监管环节,烟台自贸片区设立全省首个汽车出口监管仓,并实行“一揽子”通关服务新机制,同样对商品车出口实现有效赋能。
据了解,以往商品车出口企业需先订舱才能申报出口手续。而受全球海运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企业订舱船期不确定、等待时间长,容易产生港口堆存场地紧张、堆存费用高昂、通关效率不高等连锁反应。汽车出口配送型出口监管仓的启用,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难题。
该出口监管仓库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以容纳数千辆整车。申报出口监管仓模式下,出口企业当月下线车辆在申报后可及时入仓存放,待订舱成功后再转至码头实际离境,全面提升了企业交付订单的灵活性,减少企业车辆滞港运营成本,提升出口汽车周转率,实现船舶、泊位之间的最优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