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源:天山网、新疆品味1065电台、网络
生活在乌鲁木齐,她的每一种改变,我们都亲身经历着,真真切切的感受着...近些年,高楼大厦快速崛起;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拥挤...有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了……
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记忆的标志
如今何在?
1950年的西大桥。
1998年的西大桥。远处是当时的乌鲁木齐第一高楼,假日酒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门。
1991年的南门,图中是1956年竣工使用至今的地标建筑,人民剧场。
1956年的十月汽车修配厂,就是今天的红十月小区所在地。
始建于1964年的红山商场,已于2001年拆除。
1975年的河滩,汛期简直与海滩无异……
1998年,河滩公路路口,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夏利”车和代表乌鲁木齐的雕塑“饮水马”最让老一辈人记忆深刻。
1991年的乌鲁木齐火车站,主楼民族风情浓郁,但是人流量似乎不大。
鯉鱼山脚下的新疆医学院是新疆医学的最高学府,有许多教授名医来自内地
新疆大学(南粱三甪卑)是新疆最高学府
新彊农业最高学府……八一农学院
乌鲁木齐八楼(昆侖宾馆)
南门体育场
南门新华书店
自治区博物馆
红旗路市场(百花村)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木制观光车,你坐过吗?
当时的“大通道”有十几米长,最多的时候一趟能拉300名乘客,成为当时的公交主力。
人民电影院(小十字)是我们学生时代看电影的地方,离北门步行五分钟
老乌鲁木齐第一中学校内宿舍,当时一中在北门解放路路东的高台上,侧面与健康巷相邻,校内只有两座楼房,教师都是一流的!
乌鲁木齐人爱吃的高粱饴。过年过节少不了拿来招待客人的糖果,而如今吃糖的人都越来越少了...
乌鲁木齐人爱吃的榆钱。每年一到春天,满树都是,却少有人去采摘,做成美食了。
乌鲁木齐人夏天最喜欢的冰棍,天气太热,来一根冰棍是最享受的事了,现在已经被各种口味的雪糕代替。
▲爆炒米花的人,只要师傅一开始生炉子,小孩就开始兴奋起来。“炒米花响喽!”这场景,无论谁看着都觉得温馨、快活、祥和。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现在弹棉花的越来越少了。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那个时候剪头发真的就只是剪头发,不像现在的理发店办会员卡、积分有礼...那时候全靠一张熟脸,一双巧手,来的都是老客。
▲路边的修鞋铺,和繁华的现代都市,和快速的机械化时代如此不同,它们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怀旧,也是上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回响。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
▲纸盒子、废瓶子。在小时候,大街小巷里经常都会听到这样的叫喊声音,那时候收破烂的大叔都是那么亲切,如今,你又有多久没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呢?
▲至今仍能想到那种吆喝声音,听好多遍才能听清...
▲夏天的西瓜两三毛一公斤,商贩开着拖拉机,街头小巷的转着,吆喝着...
▲出行时,一家子一辆车,凤凰自行车,老爸骑,孩子坐前面横杆,老妈在后座抱着老爸,提醒孩子要抓紧车头。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坐在车里,早已没有了那时候的感觉...
▲在数码产品垄断音像领域的今天,很难再看到有人放磁带听歌了。不过,对于成长于八十年代的青年来说,这些是他与那个年代割舍不断的牵系。
▲上了初中、高中、大学,宿舍都是破旧而拥挤的,但是大家感情特别好。
越发展,越消失
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乌鲁木齐,我们一直深爱着的城市!
乌鲁木齐,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请为美丽的乌鲁木齐点赞!
新疆又出一首天气神曲,攒劲的很!整个朋友圈传疯了!
乌鲁木齐一车冲上隔离带,还原真相惊心动魄
女友趴在车尾喊救命,小伙却开车一路狂奔,怎么了?
新疆人关注的“四秒”,中国篮协说话了!
新疆人,推他们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