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师父,你们是不是整天白吃白喝,不劳动?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17-12-20 16: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 EP239






某日与一人天桥偶遇,那人看我奇装异服,并伴有独特的发型,便要拉着与我论道。一般这种情况我都是拒绝的,但最终还是与他“撕”了起来,只因他说了一句话,令贫僧的小宇宙爆发出无限的能量,战斗值瞬间暴涨。


那人说: “我觉得你们和尚不参与劳动,整天白吃白喝,简直就是社会的寄生虫。”


听他说了这句话,

贫僧狂吐好几升

~唾沫~


其实此人的这种认识也可算比较普遍的。




如果你说出家人不事劳作,在古印度或许是这样的。哪怕是现在,一些佛教国家,如泰国,出家人不下地干活也很普遍。无论是在古印度还是如今的泰国等国家,他们整体对出家修行的人都是比较尊重的,并且历来都有供养出家人的传统,所以对于“乞士”都习以为常,并且一般人都认为那种能舍俗出家、走向解脱道的人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那是一般人的福田处,所以他们都愿意供养他们衣食等生活资具。所以那些地方的出家修道之人不需要为了谋生而参与社会一些具体的劳动。


但是佛法东流,来到了咱大中国,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一方面咱大中国没有供养修行人的普遍传统,另一方面咱们大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对于“乞士”很是不适应,所以到了唐朝就有了马祖道一禅师确立丛林制度,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丛林清规。从那个时候起,出家人就正式开始结合大中国的人文环境、社会形态下地干活了。

经过出家人的苦心“经营”,一些丛林资产越来越大,甚至还有那么一句话来形容庙产的丰饶—— 骑马关山门, 十里听松涛。当然,这么大的庙产一方面是当朝权贵的刺封,另一方面也是几代僧人的苦心经营,那可都是一粒稻子一粒稻子积攒起来的。


当然,寺院作为特殊的群体,自然会令一些人动歪念头,所以就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出现了国家抢占寺院庙产、驱赶僧尼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令人感到悲哀,情况也很复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出家人绝对没有白吃白喝,都是自己劳动所得啊。




历史的轮子不停转,转到了新中国,开始了一场特别的“革命”,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寺院的地被收走了,这时候没法去自己田里劳动了,那也不能怪出家人,但这个时候出家人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地,但是仍然在劳动,和“很多很多人”一起,不过那是叫“劳动改造”。


转眼来到今天,一般的寺院是木有大块的田地了,但有些寺院为了致崇古风仍然还有田地,比如云门山大觉寺,嵩山少林寺等。


新中国可不比以前了,咱也早就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了,除了下地干活,出家人还参与其它社会劳动吗?




当然啊,一刻都没停止过啊,不仅参与,还尽己所能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比较大的寺院,他们把信众捐赠的钱资助贫困地区、资助学子读书、在大灾大难面前出钱、出力、出物,为了给现代人减压,劳心劳力的开办一些夏令营或讲座,并且无论谁来都免费提供食宿。


除此之外,出家人为保存和保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几代甚至几十代出家人对佛学的专研,对经典的传承,对庙宇的保护,我们现代人如何能浸润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中?如何去领略佛法带给我们人生的智慧启迪,如何去欣赏那古色古香的庙堂建筑与独特风景?


更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认为只有参与社会有形物质的创造才算是劳动,那就真的是太偏颇了,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需要物质文明的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出家人在精神文明的劳动建设上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一块,关于这一点,听听法师的详细解答吧。



( 猛 戳 视 频 )





视频拍摄: FORMLES





- 经 典 回 顾 -


|我为僧,为僧欢|

|什么? 抠鼻屎也是表法?|

|当我脱下这身衣服还剩下什么?|

|用佛法解释鸡生蛋,蛋生鸡|


- 关注小僧活 -


愿吉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ImportNew  ·  Spring / Hibernate 应用性能调优
8 年前
连岳  ·  复活死去的时间
8 年前
经典人生感悟  ·  人生逃不过三个三,非常精辟!
7 年前
东方历史评论  ·  史料|明治维新亲历记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