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霍老爷
人丑本该读书,嘴贱偏生话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柒喜文案  ·  “一个女人朋友圈这么发,说明她很聪明” ·  3 天前  
柒喜文案  ·  “一个女人朋友圈这么发,说明她很聪明”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李子柒的这9句话,治愈了多少人的焦虑 ·  5 天前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 ·  5 天前  
人间theLivings  ·  她的童年阴影,是父亲|人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霍老爷

为什么不该让孩子看「二十四孝」

霍老爷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2-06 06:54

正文

上小学的时候有段黑历史,当时家乡公园的游乐场有两个项目维持不下去了,我有个脑筋很活的叔叔把两个项目承包下来,把那些升降机、火车轨道拆了拆,卖了,改成一个传统文化项目,叫二十四孝园。用泥塑木像,加上简单的光电声色,把二十四孝的故事演绎起来。



比如郭巨埋儿,就是一个目光呆滞的木偶拿着铲子,反复地做着铲土动作,旁边是一个孩子在那里哇哇大哭。这个二十四孝园,进门是两个小鬼,把小孩扔进油锅里去,旁边立着牛头马面和阎王。因为项目刚上马,缺少解说,让我周末去顶了几天,一天给我五块钱。


解说其实也简单,无非是把墙上的图文念一遍,谁知道这五块钱并不好赚,游客竟然意外地多,好多家长来这里花钱接受教育。更别扭的是,这个园子用篷布蒙起来,故意营造那种阴森可怕的效果,我当时岁数也不大,越讲心里越害怕,讲了两天,连晚上做梦都是在一个冰窟窿上,或者是身在油锅里,有好多孩子,也被我吓哭过。


当时只是隐隐觉得不对劲,后来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才知道自己干了一件助纣为虐的事,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那两天受了我的荼毒。



《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糟粕,拿里面的卧冰求鲤来说,讲的是王祥的后母朱氏与他不睦,朱氏想吃鲜鱼,时值天寒地冻,王祥跑到冰面上,正要破冰,冰忽然裂开,鲤鱼跳了出来,王祥拿去给继母食用,乡里人都以为王祥孝感动天。


王祥卧冰求鲤这个事,如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是完全解释不通的,但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而言,倒是可以说说。

卧冰求鲤是一个人造的神话。


如果我们考究二十四孝的人物和时代,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二十四位,生活在东汉至晋代的人物共有13位。董永(东汉),江革(东汉),陆绩(三国),吴猛(晋朝),王祥(晋朝),郭巨(晋朝),杨香([晋朝]),蔡顺(汉朝)、黄香(东汉)姜诗(东汉)王 裒(西晋)丁 兰(东汉)孟 宗(三国),占了半壁江山还多,而且最变态的两个故事,王祥和郭巨都是晋朝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特殊现象?是汉晋之人的道德更为高尚吗?



我们都全文背诵过《陈情表》,开篇第一句就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泰半处于汉晋之间,正是由于这种“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造成的。


为什么要以治天下?论语里有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孝悌,那么他几乎不可能犯上,如果他不好犯上,那么他喜欢作乱的可能几乎没有。


孝是什么?孝是统治的基础。对于父权制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体系,一旦你认同了你天然对父亲有无条件服从的义务,就代表你认同了这个体系,你就必然也会是忠臣,因为君是天下人的父。

孝才是伦理和秩序的真正保障,它诉诸于最朴素的感情,把家-国-天下这个体系粘合了起来。


孝才是封建时代的最高伦理。


从汉武帝始,开创了一种选官的模式,察举制。及至东汉,选官的主要手段,就是举孝廉, 《后汉书》中说“诏书辟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经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征辟贤士一共有这四科,但所有征辟的贤士都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皆存孝悌清公之行。


一个人孝敬父母,不但能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以二十四孝中有史书明确记载的的黄香、江革为例,都因孝顺父母平步青云,黄香十二岁就为太守征召,又很快成为朝廷的郎官,江革以“巨孝”的名声举孝廉,一度官至谏议大夫。


这也就难怪,关于孝悌的神话在东汉井喷式涌现,因为这跟中国前几年的考公务员大军一样,表演孝敬父母就是汉时公务员的入门考试而且通过考试就有可能成为高级公务员,远非当今公务员考试可比。大家自然无所不用其极,你温席,我负母,你埋儿,我就卖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孝出新风采,孝出新高度。



至于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不是真正的孝子,就不得而知了,曾经有个叫赵宣的人,为父亲守孝,住在墓道之中达二十多年,名震天下,结果推荐给太守才发现,他的五个儿女都是在守孝期间出生。


自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除了增加了门第的考量之外,也基本延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关于孝义的神话也不断升级。



卧冰求鲤这样的神话,就出现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一个“哭竹生笋”的传说,讲的是三国时一年冬天,孟宗的老母想吃竹笋,孟宗跑到竹林哭泣,孝感天地,平地生出竹笋。


统治者以孝廉举官,自然有其政治考量,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之道中,君臣与父子之间有一条显明的逻辑,君犹父也,那么有孝子则必有忠臣,统治者选拔忠臣,从孝子中选拔则最为方便不过了,这就是为何要以孝治天下。


但这样选出来的忠臣有几分靠谱,恐怕未必。


就拿我们这位卧冰求鲤的王祥来说,这位孝子本来是曹魏重臣,在司马昭杀害曹髦之后,虽为旧主痛哭,但司马昭封给他的官职,却是全盘笑纳。司马昭后来篡位为王,王祥虽假意不拜,自矜名节,但司马昭封他为太保,他也安然受之。用吕思勉先生的话评价他,这样选出来的官员,“非乡原之徒,则苟合之士”。


一个处处强调道德的社会,处处强调传统的社会,却道德沦丧,这真是莫大的笑话。


这就是德治的根本问题,道德作为KPI是没办法量化的,一个没有办法量化的KPI就给了掌握社会资源的人无数的操作空间。


有一人名叫许武,他被举为孝廉以后,虑及两个弟弟声名未显,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父母死后分家产时,把家产分为三份,故意“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而“二弟 所得,并悉劣少。”成全两位弟弟“让田”的名声,结果乡里人一看,这两个弟弟品行高,孝悌,“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这样的人应该推举为官。他的弟弟许晏、许普很快就“并得选举”,都当了官。


然后这个许武,又把宗族召集到一起,“我当初忧虑两位弟弟没有荣禄,所以分家产的时候拿了大份,现在我置办的家业三倍于父母的遗产,我一点不要,全给两个弟弟。”这下郡中舆论哗然,这哥哥品行高,就举荐到中央去了。 

这个许武不费吹灰之力,三兄弟都有高官厚禄,可谓是玩弄这种游戏规则的高手,在他的手掌心里,道德只是一个工具。许武尚且能钻空子,更不必说还有很多家族互相攀附,把持政治资源玩弄规则了。


 东汉的社会上一度流传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当时的人们,“以黠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也是所在多有。


晋代这个高度强调孝道的朝代,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圣朝既以孝治天下,只恐高第良将,怯懦如鸡,至孝廉洁之士,举家南渡。荆棘铜驼,殷鉴不远,可不慎欤?


“二十四孝”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旨在树立君父的绝对权威,维护宗法制社会的伦理秩序,这与现代社会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健全人格的公民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神话鬼话,还是早点破产的好。 


在今天,却忽然又要让孩子从小阅读《二十四孝》,只能说是缘木求鱼。现代家庭中应该看重的不该是孝道,而是亲情,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被统治的工具,而是一个健全独立的人。



END . 


今天在微信后台回复“统治

送你一个小贴士




长按二维码关注霍老爷的小木屋

给你一个大盗贼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