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定性研究指引》03:看见白马看见马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18-11-11 20: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7年11月25日,石头君摄于滇池

文/石头君


定性研究是要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题记


但凡学问,都有一个类似法门的关卡。经验研究有一个关键问题:研究者应该如何处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处理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层次与水平。在定性研究中,如果处理不好这对关系,研究者或者陷入就事论事的琐碎细节之中,或者沉浸在演绎理论的空中楼阁里,而不能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学术思考与理论创新。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白马与马


经验与理论、生活与学术的最大分野是,前者使用具体的、个体的表述作为主体,而后者使用抽象的、总体的表述作为主体。打个比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一匹一匹、有血有肉的白马,但是在思维世界中,我们却是以“马”这样的门类为单位进行界定、思考和交流。尤其是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积累中,知识的主体是“马”这些门类,而不是那一匹一匹具体的白马。


再放宽我们的视野,中国人使用汉字“马”来指代那一匹一匹、有血有肉的白马,而英国人则使用“horse”,殊途同归。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马”和“horse”,它们只是人类为了指代、思考和交流的概念符号,而知识、学术也不过是这些概念符号的系统化而已。


简单说,白马是事实,马是概念;白马是现象,马是问题。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定性研究而言,如何处理事实与概念、现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研究者应该在何种抽象层面上对研究事实进行归纳,我们又如何从具体的“白马现象”中,抽象、归纳和提炼出“马的问题”。


定性研究之所以区别于日常生活,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白马现象”到“马的问题”的有效转化。所以,我们必须既看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白马”,又能在理论层面上思考“马”的问题。


二、超市的万圣节面具


前些日子是万圣节,具体哪天我不知道,但是朋友圈里很热闹。


我去超市的时候发现:显眼的货架上也摆上了万圣节相关的消费品,主要是万圣节的服装和面具之类的,可以用于主题性的派对和聚会。显然,超市是把万圣节当成生意来处理的。节日之后,我再去超市,发现万圣节面具已经消失了。节日过了,自然没人需要参加派对和聚会了。销售人员说,这些商品已经 退货 了。


表面上这只是商品货柜的产品更换现象,但其实至少涉及三个超市运营问题。


第一,越是大的超市,越是有完善的“货柜管理”。 小的超市货柜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大型超市往往在固定货品分区的基础之上,进行动态的、主题性的、临时性的货柜安排,那些推销性的、非刚性的、应时性的商品,往往被刻意安排,以便增加销售。那些刚需的、固定消费品则被放在一个固定的不显眼位置。


第二,优秀的超市对于货柜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这显示了运营者对于货柜的理性管理。在万圣节之前将相关产品摆在显眼位置,节日之后即刻下架,这显示了超市的管理非常有时效。


第三,超市对于这类应景性的非刚需商品具有较好的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这类产品销售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为了避免货品积压,影响资金链,大型超市会采取“退货结款”的方式,大部分书店也采取这样的供货模式。


很多超市和书店等都会对自己的成本收益、供应链、货架摆放等进行一个理性的设计,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就是靠这些后台的管理设计慢慢优化的。 如果深究下去,你会发现,简单的货柜变动背后,有很多的“马的问题”值得深究,当然这只是初步观察,离科学研究还有一定距离。


三、这是不是一间老店?


做定性研究,首先要学会观察。不仅要观察那些能够看到的东西,还要学会观察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定性研究就是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有一次,我跟朋友去深圳海边旅游。天色渐晚,我们准备在海边找一家大排档。我们一边溜达,一边寻摸着哪家看上去装修还不是很新的“老店”。当然,可供选择的饭店有限,我们走进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


这家店的生意不错,毕竟游人众多,服务员也很热情。一位男服务员非常迅速地招待我们,我们在门外露天的桌子前坐定,他便很卖力地给我们铺桌布、上茶具。这给我们的印象不错。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我们有些不好接受了。我们点好了菜,结果等了至少一个小时,隔壁桌比我们晚到,却早早吃完走人了,我们却一个菜都没上。我们就催促服务员,服务员一直说在催厨师赶紧做,但是朋友耐不住性子走到账台,却很吃惊地发现:服务员并没有给我们下单。


一个热情却不专业的服务员,我们想这个服务员看来是新手。但是这并不是槽点。老板娘是看着我们坐下来的,但是当我们跟老板娘反映这个问题时,她却说了一句极不专业的话。老板娘不咸不淡地说: 你们也没有等很久嘛! 这句话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连我一项脾气很好的朋友也受不了。


这时,我已经严重怀疑这不是一家老店了。否则,老板娘如何说出这等不专业的话。这已经不是情商高低的问题了,这简直是砸自己的招牌。


四、胸有成马:老店该有的样子


定性观察不能有所预设,也即是说, 我们在观察白马时不做事实上的预设 。不过,研究者却也不是脑袋空空地进行观察。好的研究者通常是“胸有成马”的:在脑海中已经建立了一个关于“成马”的理想类型。


总的来说,老店有一些相似的成熟,新手却各有各的稚嫩。比如,老店的服务员一般平均年龄较大,对于饭店的内外情况非常熟悉,配合默契,同时他们的服务态度不会太冷漠——老板不允许;也不会太热情——身体不允许,他们的笑容往往克制而理性,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他们知道何时表现得体的礼貌,也知道如何同时节省体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不会犯下低级错误。


反观这一家的服务水平。第一,尽管服务员很热情,但是这种热情过于强烈,我很怀疑它的持续性。更为致命的是,服务员疏忽了下单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服务流程。这说明他们在后台的分工与配合是不清晰的。


第二,我们期间跟服务员要纸杯,前一个答应了的服务员久去未回,我们又向另外一个服务员提议,结果前一个服务员返回说店里没有纸杯,而后一个服务员却转身把纸杯拿来了。这说明,服务员对于饭店常用储备非常不熟悉,他们也不可能接受了统一的相关培训与服务整合。


第三,服务员上错菜、上重菜。之所以上错菜,是因为他们上菜之后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规范动作:上菜后打勾。上菜打勾这个流程,与其说是为了提醒顾客,倒不如是为了提醒服务员。在忙乱的服务环境中,保证基本菜品配送正确,极为关键。


第四,饭店的屋檐位置用油漆印着 Wi-Fi的账号与密码。但是当我们向服务员求证时,他们却诚恳地说饭店没有Wi-Fi。


诸多细节都在提醒着饭店与服务者的貌合神离。这时,我对朋友说,这应该是从别人手中新盘过来的店。


一问,果然。


这个故事也说明,如果不做深入的定性研究,而只是囿于对装修环境的观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结论。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看清白马,更要看懂马。



相关文章:

《定性研究指引》02:深度访谈,始于尬聊

《定性研究指引》01:不是回趟老家,就叫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指引》专栏开篇语


《读研指引》专栏

《读研指引》01: 怎样读研,才能不虚度未来三年?

《读研指引》02: 致研一新生:这学期,一定要上好seminar!

《读研指引》03: 再致研究生:毕业前,先掌握这五项基本素养

《读研指引》04: 致在职硕士:请不要在答辩前请老师帮你改论文!

《读研指引》05: 支招 | 研究生面试不知道怎么作答?送你俩字!

《读研指引》06:研究生读书的三项基本功

《读研指引》07:怎样才是开题报告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注《学术与社会》,在后台回复关键词“石头”,可以获取公号的所有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