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人口蓝皮书》公布,201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出现双下降。北京市常住总人口减少2.2万人,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超过70万人。也就是说,数十万人口从中心城区迁到郊区。在控制人口总量和疏解人口分布上,调控取得显著成效。今年的政策没有放松,这个趋势仍将继续。
比人口减少值得关注的是老龄化。2017年北京65岁以上老年人口237.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看起来不算严重,主要得益于北京外来人口众多。只算户籍人口,北京的老龄化已经超过25%。这还不算最严重的。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已经三分之一,三个上海人就有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没有外地年轻人稀释,上海早已是日本式的银发社会。
相比而言,深圳是中国大城市的异类。这座不到40年历史的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跻身一线城市行列。人口众多,年轻朝气,这是深圳的最大特点。
深圳一共有多少人?这一直是个谜团。官方数据1250多万,和北京上海相比,足足少了将近千万。差距真有那么大吗?很多人怀疑。
深圳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脱序于官方统计的人口应该不少。如何统计真实人口数量呢?学界根据移动通信大数据推算,得出结论:深圳常住人口可能达2000万。
这项统计将移动通信普及率、一人多卡率、18岁及以下人口数量考虑在内,扣除过客人口(停留不足半天)和访客人口(停留不足1个月),得出这个数据,有相当可信度。用这个方法统计北京,人口总量也有增加。
不管真实数据怎样,我们姑且做个正确无误的大判断:深圳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人口总量比北京小。至于少几百万还是千万,各有说法。下面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深圳人口在快速增加。2011年前,深圳每年常住人口增加不到10万人,2014年提速至15万人。此后三年,在经济发展和人才政策推动下,深圳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到62万人,为近年来的峰值。
吸引人口的政策在延续,落户深圳也相对宽松。学历大专以上,落户人数无上限;学历不够的话,可以积分落户,2017年指标为1万人。深圳在积极和二线城市抢人才。深圳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单单就业这一项,优势很明显。
2018年深圳将增加多少人口呢?无意外的话,会超过去年。也就是说,近几年深圳已经增加两百多万人口,国内一个中型城市规模。倘若这个势头延续几年,深圳又将增加几百万人口。这是深圳和北京上海竞争的底气来源。
其次,深圳人口非常年轻。据官方说法,深圳人口平均年龄为32岁,如果看年龄中位数,也许不足30岁。这种年龄结构和近年经济发展迅猛的越南相似,而深圳胜在人口素质更高。去年新增60多万人口,超过23万人有本科以上学历。深圳本土没有许多大学,在大学密集的武汉和长沙,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城市是深圳。
深圳是一个很少看到老人的城市,这从街头和公共交通能看出来。全市超过60周岁的户籍老人28.8万,占户籍总人口6.6%。相比北京的四分之一和上海三分之一,深圳很少见到本地老人。深圳有90万没本地户口的60岁以上老人。他们是投靠子女,帮儿女抚养孩子的老年「深漂」。老有所养,深圳政府的养老支出压力很小,这是北京上海等城市不能比的。
最关键的一点,深圳的孩子多。深圳人口和北京相比有几百万甚至近千万差距,可深圳幼儿园儿童总数达53万人,超过北京(约43万)。这个数据再次验证了深圳的年轻。
再看小学人数,深圳小学6年在校儿童总数达96.5万人,超过北京87.6万上海78.5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小学在校儿童数超过100万人。可见广州这座城市对儿童的友好。
深圳的幼儿园几乎全为私立。全市1600多所幼儿园,公立幼儿园仅有60多所,只占4%。深圳幼儿过渡到小学,流失率也比北京和上海低。原因和深圳大力兴建学校有关。2016年深圳全市公办中小学新增学位3万个,新增和改扩建中小学37所;2017年新增学位为5.1万个,新增和改扩建中小学34所。这个数字到2018年上升为6.29万个学位和42所学校。
只看近两三年,深圳新增和扩建上百所学校,增加十几万个学位。儿童有了读书的去处,这也是深圳留得住人的原因。
在外来人口和教育资源上,北京其实也增加。只不过规模小,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近几年,政策收紧,增加速度大大放缓。相比而言,年轻的深圳生机勃勃,让人感到兴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古老厚重的积淀,近二十几年发展过程中,它的包容开放成就了无数人梦想。北京因此变得雄浑伟大,是北方城市独一无二的明珠。近几年,由于政策所需,北京部分经济功能被放低,并且严格控制人口的规模。很多人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深圳,一座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城市。希望深圳能创造更大的奇迹。
本文首发 人文经济学会
欢迎关注